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盈利模式岂可“赤脚”复制?

  企业选择转型的理由众多,其中有一条是一致的―――远离红海,拓出一片蓝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的眼睛还是盯在高盈利行业上,在转型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窝蜂的现象。 

 

  企业为盈利而复制其它企业的经营模式本无大错,错的是有部分企业对复制预判存在盈利的偏执性,以为复制了人家的盈利模式,就能和被复制企业一样获取成功。不幸的是,大多数复制者往往无利可获后无功而返,复制不成反而加大投入运行成本,加速企业走到尽头。对这种结果,须要深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企业在复制过程中丧失了自我,这又十分具体地表现在对待自我资源积累取舍上。

 

  自我积累是个宝,企业从小做到大,与积累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一家搞传统物流的大型国企单位,在苏、浙、徽一带有十几个仓库,虽有统一调配的计划,但利用率还是不高。前几年,这家企业在转型中接手了一家钢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现有仓储资源,推出平台加基地的运营模式,这是其它电子商务平台难以复制的。因为这十几个仓库是这家大型国企数十年经营中积累的有形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一定地域区位和技术装备上的优势,这也是某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梦寐以求的资源配置。正因为如此,这家大型国企在接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后,充分利用传统物流、仓储资源优势,推出了切合自身实际需求的交易品种,不仅有钢材,还包括煤炭、劳动防护用品等在内的大宗商品,为探索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得到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然而,在对待自我资源的积累上,各个企业也有不同的态度。有些企业在转型中轻视自我积累,反倒对别人的盈利模式大感兴趣,并在复制中丢掉了自我,从希望少烧一点钱到烧了更多的钱,依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据笔者了解,有一家复制撮合交易模式的电子商务平台,原本是靠钢贸信息服务起家,并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然而,该平台在转型过程中丢掉了多年的积累,只能空背着海量信息,赤着脚去追赶、复制撮合交易。

 

  扔掉前期积累复制撮合交易不仅是挥霍资源,更要命的是让人产生了质疑:一个为钢铁产业链提供信息的服务商为什么在自己推出的交易平台中,不从自己的强项―――信息服务中发现制胜的法宝,反倒在复制传统的撮合交易模式上砸钱?一旦有了这样的疑虑,很可能影响一大批原本想购买信息服务的企业的积极性。届时,不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命运堪忧,而且其原来的各类优势业务也将受到影响。

 

  鉴于此,笔者提醒企业,转型中千万不要挥霍自我积累的资源。

 

来源:中国冶金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