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要适应经济增速“7”字头新常态

  与预期一致,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数据回落不可避免又引起“刺激派”与“稳健派”的一番争论,这说明许多人对经济“新常态”还不太适应。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其后,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新常态”。“新常态”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经济用语。

 

  其实,经济“新常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被人们用来归纳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步入的大调整与大过渡时期。美国人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其中包括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动力从工业化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而在中国,“新常态”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首先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两位数增长时代,回落到“7”时代。部分学者认为,2010年以来经济下滑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旦这些因素消除,中国经济仍会高速增长。而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近几年增速下滑是趋势性的。

 

  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外部因素所致,则意味着现在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长率,刺激政策将大有可为;如果认为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内在因素所致,则宏观政策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克制和包容。显然,有关方面所认可的是后者。

 

  这同时也传递出一个信息,“7”字头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如果季度增速向下小幅波动,不要奢望出台政策刺激。

 

  其次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常态”。改革取代外部刺激成为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投资,出口加工贸易让位于服务贸易。以需求端的净出口为例,近年来对经济增长一直是负贡献,转型升级压力最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领导人出访时都很好地扮演了“推销员”的角色。商务部也已将服务贸易作为出口的战略重点,前8个月服务贸易出口增速达到了12.1%。

 

  最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近年来,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明显下降,而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此外,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增速比今年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投资结构调整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新常态”作为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起着决定性意义。对此,我们既要做好迎接调整阵痛的准备,又要做好抓住新机遇的准备。

 

来源:证券时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