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将绿色化放在“一带一路”合作的优先位置

  “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我国以什么样的理念、以什么样的口号以及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宣传、推进“一带一路”的多边或单边合作,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不仅事关我国当前的国际形象,而且也会产生长久的深远影响。

 

  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2014年丝路基金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约;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进入务实阶段。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发展和繁荣的共同愿望,也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官方和民间交往、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冶铁、耕作等商品和技术传播到中亚、东南亚和欧洲等世界各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带来了沿途各国的文化、居民生活习性、先进理念和思想。而今,我国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居全球之首,具备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业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而沿途的东南亚各国正处于发展之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项目合作与文化交流,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

 

  “一带一路”,可以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内外论坛和会议众多,国内相关省市摩拳擦掌,专家学者的论述和解读见仁见智。需要提出的是,有些解读给人的印象带有负面性:如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获取外部的能源资源以及输出过剩产能,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挑战美国霸权。这些说法,不应成为我国未来扩大国际影响的“宣言”,而应有大国的胸怀,将超前谋划、顶层设计和近期安排有机结合起来,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理念,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沿途各国互利共赢,实现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国千年目标。

 

  “天人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倡导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加各国人民亲近感。在“中国威胁论”声音不绝于耳的当下,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是我们向世界释疑解惑、宣告和平崛起、宣告不以损害别国资源环境为代价谋自身发展的极好时机。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也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中国儒家的生态智慧是“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并通过家庭、社会将伦理原则扩展到自然,体现了人本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中国道家生态智慧是顺应自然,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皈依。中国佛教生态智慧是慈爱。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是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自觉是觉悟的实践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中国历代还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众多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不登斧斤是因为春天的树木刚刚发芽,不能砍伐。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的内涵表达。此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等理念,与已经成为各国共识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济发展、 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制造业合作、能源合作之类的清单相继推出。如果说国家确定了大政方针,地方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合作领域和设想,即“一带一路”合作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应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将理念落地付诸实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既是发展重点,也是沿途各国的诉求。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从设计、建设、施工到管理的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国高铁发展迅疾,建设里程约世界一半,本身就是对规模宏大的铁路运营管理能力的最好说明。火电、水电项目发展迅速,核电在建规模和技术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电子商务与海陆空联运发展迅速,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海陆空联运实时监控直至物流到户已经实现了。这些方面均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应优先开展这些领域的合作。

 

  应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能源清洁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纳入“一带一路”的优先合作领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物质流、能量流、生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合作议题,既顺应国际潮流,也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循环经济可以改变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发展模式,形成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发展模式,核心是提高资源生产率,这也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应建立起“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废物,特别是可以利用废物的国际大循环。加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跨国越境转移管理。近年来,在我国由海关进口的可利用废物中,“洋垃圾”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如能加强管理,可以杜绝“洋垃圾”问题。循环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叫得响的实践范式,应寻求机会向国际社会介绍;各地合作应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从生态旅游、边贸合作切入,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取得预期成效。

 

  应以“与人为善”的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外宣传需要用外方能理解、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不能像《水浒传》中王教头与林冲的比武那样,虚张声势地大叫“来、来、来”;一些地方高喊的排头兵、桥头堡、战略布局的口号充满了火药味,结果会适得其反;一些地方过于政绩化、工程化、功利化倾向,难免会走样,错失战略机遇期。与沿途5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好比“谈恋爱”,双方需要一个相互承认、相互爱慕的过程;“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的做法,并不可取。对外传播讲究的是“双方的价值共鸣”,而讲故事是激发共鸣的有效途径,是国际传播中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文化差异中追求基本价值的认同,是会对“一带一路”产生强大推动力的正能量。反之,空洞的、教条化的不当宣传方式,不但会影响“一带一路”的传播效果,还会对其产生负作用甚至巨大阻力。

 

  应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政府应在政策互通上做好文章,如有了铁路共建后的通关、检疫、税收,以及物流和贸易结算等方面的事宜后,必须有政策互通,从而为企业创造一个快捷、简便、低廉、安全、统一的政策环境。企业也应改变过去那种“压价竞争”、“两败俱伤”的“双输”模式,而采取技术联盟等“双赢”模式,在合作中增强互信、提升国际影响力,让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尽早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