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设立GDP区间目标 为转型留出空间

  “我们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6.5%-7%。”在昨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回答记者关于2015年经济增长情况的最后,提出了2016年的GDP增长目标。


  回顾历年的GDP增长目标设定,今年的区间目标十分罕见。但不唯全国GDP,以经济增长区间代替一个预期的数字目标,也成为了正在召开的各地两会发布的2016年GDP增长目标的一个重要特征。


  各个省份GDP也好、全国GDP也好,设立区间目标很明确释放了一个信号:未来既要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又要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为改革和转型留出空间。应该说,这样的政策柔性,是更为符合现代政府的经济调控思路的。宏观调控的存在,能够帮助矫正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但是,一味的设定死目标,则会容易陷入矫枉过正的误区。


  市场经济运行有其固有的规律和周期,在经济上行区间,设定一个并不难完成的目标,对于市场并没有坏处,因为这一目标最后还可能被火热的经济形势超越。但是,在经济下行区间里,过于固定的增长预期就会使得经济增长被迫追赶人为设定,此前的四万亿强刺激政策,可以说正是有这样的心理动因。


  因此,目前的区间目标,可以说是以更好的方式破除了以往形成的“唯GDP论”心理阴影。实际上,这样柔性的“区间调控”思路早在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就能略见端倪。早在2013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提出只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政府就不刺激干预,专心调结构、促改革。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应该也不太可能会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区间目标已经为未来的改革留下了必要的阵痛余地。


  不过,在GDP增长柔性目标之外,必要的刚性不能被忽略。这里的刚性,正在于保增长的另一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在中性偏紧的大货币环境中,债务的清偿和经济的出清,表现在物理层面上就是过剩产能和库存的消肿。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必然面临相当的阻力和负面效应。过去,产能之所以无法下降,正在于各级政府的重重顾虑———去产能将导致许多工人的失业下岗,进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而关闭产能过剩企业将引发债务违约,可能形成金融风险扩散。因此,在保就业、保稳定、保GDP等多方权衡后,谁都不愿面对这个痛苦抉择。


  可我们回顾历史经济周期,相比上世纪90年代经历的一轮剧烈产能扩张和“去化”过程,本轮去产能周期拥有更多的有利因素。当前金融体系健康状况相比仍算良好,不良贷款率已升高至1.5%左右,但是相比国际一般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居民部门财富状况和社会保障体系也要远好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目前的经济水平,完全具备直面去产能促转型攻坚战的条件。


  因此,一味地拖延逃避不是办法,保增长的柔性也需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铁腕”。在GDP目标的柔性宽松之外,设定明确的去产能、去杠杆目标,可谓刚柔相济。长痛不如短痛,进一步深化改革,是缓解改革阵痛最好的药方。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