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国产巧克力先“苦”才能后“甜”

  无论每个消费者的感受如何,节日市场正以实实在在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也关联着相关的产业,从中国的传统佳节春节,到西方的情人节,正好是巧克力的传统销售旺季。然而据媒体报道,在巧克力产品最为重要的市场“决战”时刻,国产巧克力的表现却有些“惨不忍睹”,在市场上几乎“全军覆没”。


  从2016年国产巧克力“一哥”金帝连亏4年最终易主,到刚落下帷幕的“特大冒牌巧克力案”,都显现了国产巧克力的尴尬境地。从市场情况来看,在琳琅满目的巧克力货架上,依旧鲜有国产巧克力的身影。很显然,国产巧克力想要跻身于高端市场,仍旧十分艰难。而且目前不少国产巧克力厂商抱有侥幸心理,希望大品牌能够做好产品、形成消费氛围然后再去模仿或者克隆。这种“跟随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巧克力行业经营者的发展积极性。


  尽管国产巧克力的表现每况愈下,但我国的巧克力市场却依然旺盛。据华创证券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巧克力零售额约986亿美元,2006~2015这10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87%,而我国2015年巧克力销售额30亿元,近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39%,远高于世界水平。但遗憾的是,这块巨大的蛋糕基本上已经被进口品牌瓜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5%。


  根据招商证券巧克力行业专题报告,玛氏旗下德芙、M&M、士力架等众多知名品牌2016年的市场占有率达39.8%,费列罗为17.8%,雀巢、好时、亿滋紧随其后。去年,英敏特还公布了一份让国产品牌巧克力“哭晕”的数据——被访问的3000名消费者中,89.5%的用户倾向于购买国外品牌,仅3.3%的用户选择国产品牌。


  为何我国消费者不爱吃国产巧克力?对此,业内人士的解释是,做消费品最重要的要素是产品,当前国产巧克力难以赢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其品质相对较差,口感不好,口味单一,外观也没有新意。还有分析认为,巧克力本来就是舶来品,生产巧克力的原料也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本土企业很难做过洋品牌。


  由此可见,质量品牌方面的差距是造成国产巧克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加上市场经营、渠道布局等综合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了国产巧克力“甜蜜”不起来的现状。不过反过来看,已经悄然落幕的国产巧克力品牌金帝能够做到国产品牌的领头羊,整个市场的第一方阵,说明国产巧克力在中国市场与国外品牌竞争时,并非完全不堪一击,但前提是需要持续地提升产品品质,保持正确的品牌战略和市场运作。


  事实上,国外的巧克力也不见得就都是高质量的产品。去年3月,费列罗、好时、玛氏3个品牌同时出现在质检总局公布的入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中。根据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有26批次涉及巧克力的入境产品经检验不合格。其中一批产地为墨西哥的好时袋装迷你巧克力,由于违规使用了维生素E,138千克产品遭销毁处理;一批由意大利费列罗公司生产的健达牛奶夹心巧克力,因标签不合格,60千克产品遭销毁处理。此外,一批由玛氏公司于美国制造的牛奶巧克力豆,因标签不合格遭销毁处理;一批由玛氏公司于英国制造的庆典巧克力礼盒因超过保质期,同样遭到销毁处理。


  不过由于国外的巧克力品牌已经通过收购国产品牌、树立品牌形象等多种方式牢牢占领了国内市场,使得消费者已形成了国产巧克力产品质量不如国外好的印象和想法。虽然从整体实力上来看,国产巧克力与国外品牌有着明显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巧克力的质量一定是差的,国外的巧克力产品一定是好的,关键还得看企业是否真正在产品质量上用心,为顾客负责。


  我国巧克力行业想要发展,可谓是前路漫漫,但是希望总是有的。当前我国巧克力行业经营者的心态是“又爱又怕”,虽然面对的是强大的消费市场,但是由于担心投入没有回报,因而在资源配置上做得很不到位,导致我国巧克力行业现在整体呈现出配套设施不全、加工设备选型不当、产品开发力量薄弱、品牌少、口味单一、产品更新换代慢等问题。对于国产巧克力行业来说,只有先“苦”才能后“甜”,国产巧克力行业想要有所改观,把握消费升级的市场红利,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苦功夫,追求工匠精神,同时在团队运营、品牌机制方面跟上消费市场的发展,才有可能最终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甜蜜”产业。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