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评论 > 正文
从“潘刚之问”看企业家精神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不少热点,也有不少热词。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了一个新的热门词汇——“潘刚之问”。


  所谓的“潘刚之问”,源自于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今年两会上的一个提案。据媒体报道,全国两会前夕潘刚被问及准备提案的内容,刚好他在准备“振兴实体经济”提案时,接触到大量调研数据和案例,也触发了很多思考:振兴中国实体经济,需要既有创新精神、又有追求卓越品质的企业家精神,就像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一样。可是,“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没有培养出乔布斯式的企业家”?这些问题被媒体统称为“潘刚之问”。


  “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这是“潘刚之问”的核心,换言之,中国的实体经济振兴,尤其是中国实体经济的质量提升,需要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但是我国目前缺乏乔布斯这样优秀的企业家。


  随着将美国苹果公司重新带回巅峰,乔布斯一下子成为了全球企业家中的翘楚,也成为全世界诸多企业家学习的榜样。尽管斯人已逝,但乔布斯带给苹果的“财富”仍然让苹果在全球科技企业和品牌中傲视群雄,乔布斯效应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全世界的众多企业家。


  应该说,乔布斯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纵观乔布斯在苹果的所做所为,有两个关键词非常突出:创新和追求卓越品质,比如乔布斯带来的苹果iPod、iPhone、iPad等产品,对音乐播放器、手机和平板电脑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产品。同时,乔布斯对这些产品品质近乎苛求的标准要求,也让苹果的产品打上了高质量的标签,成为全世界消费者认可和追捧的高品质产品。


  正如潘刚所言,乔布斯代表的是既有创新精神、又有追求卓越品质的企业家精神,中国的实体经济振兴需要这样的企业家精神。由此可见,“潘刚之问”既是对寻找中国乔布斯之问,也是对企业家精神之问。


  谈及“中国制造”如何完成“品质革命”,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时,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更是双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没有培养出乔布斯式的企业家?关键是得看中国的企业家是否追求乔布斯那样的企业家精神。从乔布斯身上不难看到,这种企业家精神首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动力之源、活力源泉,它需要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创新的追求,对研发真金白银的投入,对引领产业发展和市场消费的责任担当与信心。


  相较于“潘刚之问”,“钱学森之问”更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首发此问是在2005年。4年后,11位教授联名公开上书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此后,2010年至2014年间,每次的全国两会都要重提此问,今年两会前夕,一篇《“钱学森之问”不能永远在路上》的评论,又使其重回热点榜。


  仔细分析“钱学森之问”和“潘刚之问”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追问,也是对中国缺乏引领世界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人才的追问。除了创新,对产品品质的孜孜以求是乔布斯身上的另一项显著特征。应该说,苹果今天的成功离不开乔布斯,而乔布斯的成功,与他对苹果产品品质近乎“变态”的苛求分不开,正是乔布斯成就了苹果产品的完美品质,造就了其市场的完美表现。


  培养中国的乔布斯或者说培养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就必须让企业家有这种对质量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有相通之处。换言之,企业家要具备企业家精神,首先就得具备工匠精神,企业家要对自己企业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它也是一种企业家精神。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的乔布斯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更不会一下子就冒出来,而是需要从中国“长出来”。要培育出中国的乔布斯,就得有适合乔布斯成长的“沃土”,这片沃土得是企业土壤、政府土壤、社会文化土壤的优等集成品。当全社会都把创新当成一种精神,把重视质量创造质量变成一种风尚,何愁不会诞生中国的乔布斯、中国的苹果。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