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头条 > 正文
以人为本的新“四化”城镇化成主驱动力


        [ 关联效应最强的城镇化,无疑将扮演核心角色。加快发展城镇化既是经济结构均衡的需要,也是中国在未来经济增长的来源 ]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四化”的说法由此而来。

 

  十八大报告还明确了新“四化”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事实上,新“四化”每一单独项都是过去中央政府努力实施、着力推进的计划,而今年两会,有关城镇化、信息化等议题,普遍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就在昨日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如果顺利的话,今年上半年有可能出台。

 

  下一步新“四化”究竟应该怎么走?它们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未来要实现新“四化”目标,它的难点又在哪里?

 

  以人为本新“四化”

 

  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其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提到,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

 

  而在过去三十年,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在中国经济取得很大成就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呈现的却是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四化’单独来说并不是创新,而是‘新’在同步协调、均衡发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成贵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以城镇化为例,尽管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取得长足进展,但户籍制度的限制却使得农民工并未实现真正的市民化,享受与其所在地居民均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此外,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对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吸引,使得农村因缺乏劳动力而日益衰落。这也使得农村可耕种土地面积逐年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而就在“谁来种地”曾招来一度热议之时,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信息化,亦受制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那么新“四化”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易鹏认为,四者融合集成、相辅相成。

 

  除去城镇化人口,中国仍有6.4亿的农业人口,毫无疑问这需要依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而传统工业又需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城镇也需要合理容纳参与工业化的大量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农业产出也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化又有了新的内涵。工业化突出节能环保,信息化突出智慧城市,农业现代化追求食品更安全,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将是“人”的城镇化,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

 

  易鹏补充道,新“四化”从“以物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人”是新“四化”的最终着眼点。

 

3条记录       第1页 / 共 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