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头条 > 正文
外贸回暖背后:看新动力如何驱动旧经济

  继先行指数回升之后,陆续公布的3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均显现了向好的趋势,而这一乐观的市场情绪在进出口数据披露后达到了高点。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5.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5.9%,但3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9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8.6%。其中,出口大幅增长达18.7%。这也是9个月来,出口增速首次转正。


  作为连接国内生产与国外需求的经济指标,3月进出口的复苏在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看来,是整体经济预期改善的重要信号。


  “拐点”真的来了吗?


  减负正在支撑复苏


  在这份季度“成绩单”上,民营企业的表现尤其突出。一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2万亿元,增长3.6%,占外贸总值的38.2%。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进出口分别下降9.1%和16.9%。


  “从某种程度来讲,最近看到的复苏迹象应该是前期各项针对企业的各项减负措施发挥作用的结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表示。


  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比重首次超过外资企业,达到45.2%。而从企业构成中,超过七成的外贸企业是民营企业。为了稳定外贸发展,2015年7月27日和8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七条”以及部署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为企业发展减负的措施。


  “一个明显的感受是在海关的通关效率提升了。”广东揭阳一家家具进出口企业负责人鲁丽表示,“以前在商品分别要经过海关、检验检疫两道关口,企业两边排队,现在进关检整合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查验通关时间从一天缩短到半天,企业装卸货物费用能省掉一半。”


  能够“减负”的还不止这一个环节:海关正在逐步普及机器验扫替代人工查验,这个程序变化不仅将适合机检的商品区分出来,加快查验效率,也避免了一些人工“选择性执法”的风险。


  类似的改进在过去的10个月内在全国铺开,效果从商务部最近对3000家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可见:3月份,有56.2%的企业反映出口综合成本同比增加,而在2014年底进行的同项调查中,有70.5%的企业反映出口综合成本同比增加。


  “5月份要在全国范围推行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区域通关方面,我们将把各个区域连在一起,现在大约是分5个区域。”海关总署发言人黄颂平表示。


  “中国的进出口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综合成本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汇率、税收、物流等方面。2008年后鼓励进口的政策占主导,直到2015年针对出口企业的各项政策才开始逐步放松。”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友富看来,目前中国进出口的复苏来自这类政策执行的利好。


  贸易创新在发力


  “3月出口回升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改善、人民币汇率下跌与基数效应,进口改善主因是国内经济企稳转好与商品价格回升。”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表示。


  而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将3月外贸回暖的原因归结为:低基数效应,因为去年3月出口增速环比仅为-14.4%;全球贸易回暖明显,波罗的海指数3月环比上涨25%以及美欧制造业回暖,其中美国PMI3月回升至荣枯线之上51.8,欧洲3月PMI达到51.6,从未带动对中国商品需求。此外,前期“一带一路”大项目订单也在陆续落地.


  这种需求景气的好转带动部分企业的订单增加,但从整体看,需求不振依然是进出口复苏前景难料的关键因素。


  然而就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近日披露的2016财年报告显示,出口额逆势增长超过150%。在4月13日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报告》2015中,这家来自深圳的企业在中国民营企业出口50强排行中升至第二,仅次于华为。而在由海关公布的2014年全国一般贸易出口企业百强榜上,这家企业仅次于中兴和华为,排在第三位,而在3年前,它还排在第94位。


  一达通的增长背后是一系列外贸创新措施落实的缩影。作为一家综合服务平台,它并不直接生产商品出口,而是将通关、退税、外汇、物流等繁杂的进出口过程分解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为需要出口的外贸企业提供服务。


  “我们一直认为海外需求的萎缩,有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交易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例如原来可以开信用证,现在要求赊销等。”阿里巴巴一达通副总裁肖锋表示,另一方面国内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又面临金融服务获得率低、与物流、信保等服务对接时无议价能力的现实。


  从模式上,一达通类似“团购商”,凭借用户规模去团购物流、信保等服务,同时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给出口企业。仅以物流为例实践证明,通过这种集约物流资源,可以降低中小企业客户30%左右的物流成本。


  而从这种集约出口的模式上延伸出来的是对服务的集成能力。截至今年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已累计承保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外贸新业态业务超过226亿美元,累计支付赔款达8050万美元。


  从2015年起,类似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屡屡在国务院和海关总署出台的稳定外贸发展政策中被提及。10年以前,中国外贸主体为10万家,并且以大企业为主。现在随着互联网和跨境电商的发展,成千上万的中小微企业涌入到外贸市场,这将彻底改变中国外贸格局,通过市场组织创新来解决贸易便利化的问题成为大势所趋。


  警惕“规则危机”


  就在中国的出口商为贸易的回暖庆贺,也有一些人高兴不起来。这其中尤其就包括海外钢铁企业。


  在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中,3月中国钢材出口998万吨,同比大增29.6%;一季度累计出口2783万吨,同比增长8%。而中国钢材的出口增加在国外钢铁商看来,正在成为“摧毁”其工作岗位的“元凶”。


  据英国《金融时报》,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美国钢铁公司USSteel首席执行长MarioLonghi指责称,欧盟和英国“疏忽”中国向全球市场倾销钢铁的这一问题,并表示英国钢铁行业目前面临的危机正是错误政策导致的结果。


  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商——美国钢铁公司USSteel首席执行长MarioLonghi指责称,欧盟和英国“疏忽”中国向全球市场倾销钢铁的这一问题,希望欧盟和英国卡梅伦政府能够从塔塔钢铁TataSteel本月所做的决定中得到教训。


  塔塔钢铁4月初宣布,将其英国业务出售,但如果不能顺利找到买家,其英国钢铁制造厂将可能被关闭,这或将造成1.5万人失业。


  中国钢铁出口遭遇的阻碍不是停留在口头:4月13日,澳大利亚发布对中国出口的直径不超过50毫米的热轧螺纹钢普通圆钢筋、不锈钢及钢筋网除外反倾销调查终裁公告,裁定涉案产品存在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倾销;4月11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热轧平板产品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稍早,4月8日,美国ArcelorMittalUSA等3家钢铁企业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对进口自中国的碳钢与合金钢定尺板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中国企业频频遭遇贸易保护调查,某种程度上是内部竞争激烈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夏友富表示,但是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在全球经济整体疲软的时刻,主导贸易规则的欧美国家更容易从规则突破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对于后加入的中国是一个不利因素。


  截至2015年11月,WTO发布关于20国集团G20贸易措施的第14份贸易监测报告显示,有1087项贸易限制措施正在实施,与上一次报告期相比增加了5%以上,G20经济体实施的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62项,月均12项也降至2013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而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超过1/4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


  “不过随着TPP谈判、RECP谈判的进行,目前区域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这对于WTO贸易规则体系是一个挑战。我们看到中国正在积极地争取在这一轮全球贸易规则体系重建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这对我国的外贸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夏友富透露,此前不在考虑之列的中欧自贸区谈判目前已经准备提上日程。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