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预警频道 > 正文
央企“弃煤”放大政策风险,地方难阻煤化工开发冲动

        “逢煤必化”的能源转型遇到了政策冲击。

 

  7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通知》下称《通知》应声而落,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

 

  生意社能源分析师李宏表示,这份《通知》的发布,不仅仅是要规范煤化工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煤化工政策要收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的一路下跌,“逢煤必化”已经成为一些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解决煤炭出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动辄数十亿元的投资规模对于地方政府一直是强烈的诱惑。

 

  那么,一纸《通知》能不能抑制投资热情?

 

  央企扎堆“弃煤”

 

  在《通知》出台前, 大唐、中海油等企业近期已经频频转让煤化工资产。

 

  2014年2月,中海油宣布旗下亏损的多家煤化工项目股权出售;随后5月,市场又传出投资千亿元的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搁浅,后被证实陶氏退出; 6月30日,大唐国际又以“正在筹建有关业务板块重组事项”为由宣布停牌公告,后被证实为大唐煤化工板块面临重组事宜;几乎同时,中国国电公司也放出风来,已经将旗下6家煤化工项目全部转让或出售。

 

  就在一年多前,中电投、中海油、中石化、中煤集团等公司累计20个现代煤化工项目才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路条”。

 

  一时间,央企扎堆退出煤化工项目让市场“嗅”到了投资风险。

 

  和几乎所有新兴行业一样,被赋予煤炭高效清洁转化使命的煤化工行业一直存在政策不明朗的局面。7月2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的《通知》显示,将严格能源转化效率、水耗、排放等产业准入要求,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

 

  这被认为是抬高煤化工准入门槛,收紧政策的明确举措。然而,在此之前,对于煤化工,尤其是煤制气和煤制油项目,“叫停”的信号一直没有间断过。

 

  记者通过梳理过往公开资料发现,从2006年-2011年间,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曾多次发布相应文件规范煤化工项目发展。其中, 2011年4月12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之所以每年都要出台相关的煤化工产业政策,就是因为煤化工项目在我国并没有成熟的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金银岛分析师戴兵向记者表示。

 

  只是,这些陆续出台的指导意见并没有遏制住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势头。中煤能源内部的一位消息人士就向记者表示:“2005年起,我国的煤化工项目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几乎所有超过800万吨规模的煤炭企业都在做煤化工项目。”

 

  业内人士透露,这背后不排除此前一些央企为了低价获取煤炭资源,与地方政府“协议”就地按比例投资发展煤化工,如今煤价下行,这种投资就显得无谓了。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大量闲置,有部分煤化工企业面临资金困局,目前已经处于半歇业状态。

 

  对此,陕西省发改委一位主管煤炭与电力的正处级干部向记者表示,目前央企脱手的煤化工项目仍接盘者众。大唐发电由于亏损而出让煤化工业务,但接手的仍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国新控股。即使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历经8年之久,陶氏退出,神华仍选择单飞。

 

     地方GDP冲动难消

 

  动辄投资数十亿元的煤化工从来都是煤炭产业链上的“肥肉”。尤其是在煤炭价格一跌再跌之后,煤化工项目仿佛成了煤炭产业的唯一出路。 “逢煤必化”成为一些地方化政府以及煤炭企业的首选似乎并不难理解。

 

  据公开统计,我国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26个、煤甲醇制烯烃项目58个、煤制天然气项目67个,如果全部投产,预计2020年可能形成4000万吨/年煤制油产能、4100万吨/年烯烃产能、280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产能。

 

  对于上述数据,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只是在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的一些大型企业,事实上,还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备案,或者正在备案的路上。

 

  在戴兵看来, 煤化工的发展前景是企业“豪赌”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煤炭价格的走低,气荒的愈演愈烈,以及油价的居高不下,这使得煤化工产品相对于石油产品有着绝对的优势。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每年都在攀升,但是石油和天然气仍然依赖国际市场,因此煤化工发展前景可观,所以各地投资煤化工的热情高涨。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也扮演了重要“推手”。

 

  上述中煤能源消息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很多煤炭的富集地,地方政府总想借助煤炭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能够延长煤炭的产业链,从而提高GDP。

 

  2011年前后,几大主要煤炭净调出省区均发布了规模可观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新疆、山西、陕西计划的投资额分别达到了8773亿元、8000亿元和5557亿元,其中煤制天然气和煤制油均为发展重点。

 

  也正是在这种诉求之下,地方政府提出资源换项目、借煤转型等噱头上马煤化工项目。而且这些煤化工项目也备受地方政府重视。例如,今年5月份,市场传言被搁浅的神华陶氏煤化工项目就曾备受陕西地方政府重视。在该项目2006年成立之际,陕西省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并由时任陕西省省委常委副省长洪峰亲自担任该小组组长。

 

  不过从今年地方两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看,这样的风向正在发生转变。上述提出大规模发展计划的省份几乎都对煤化工产业规模作出了被明显压缩和调整。比如山西省要求,严禁上马焦化等新增产能过剩项目;内蒙古不再提及煤制二甲醚项目;陕西省明确:在加快中煤榆横烯烃、陕煤蒲城煤制烯烃示范等项目建设的同时,构建从煤油气开采到精细化工的完整产业链。贵州省不再支持上马能耗高、效益差的传统煤化工项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国家政策不断收紧,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煤化工的冲动仍是高烧不退。 3月21日,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召开苏北及苏中天然气发展规划论证会。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在新疆和丰工业园投资建设年产1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其首期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产。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在配套资源都没有实现的情况下,也试图发展煤化工项目。例如甘肃庆阳招商局曾在发布的招商方案中就表明,将计划引进投资合作建设年产5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项目预计投资27.7亿元,主要依托于庆阳市的正南煤田和宁中煤田。但根据记者掌握的消息,目前正南煤田和宁中煤田最为核心的核桃峪煤矿和新庄煤矿还在建设中,并没有出半吨煤。

 

  李宏也向记者表示:“几乎所有的煤化工项目都是地方政府的座上宾。这主要源于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动辄上百亿甚至上千亿元,如果一旦成功上马一个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那么每年就会给地方政府增添数十亿元的利税。”

 

  “ 煤化工产业在能源转化率、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下,应该遵循市场需求,而不是一味的沉浸于地方政府的诉求下。”戴兵表示,7月22日国家能源局《通知》的下发或只是一个开始,随后可能会有更为详实的细则发布。 (本报实习记者王金龙西安报道)

 

来源:中国经营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