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预警频道 > 正文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面临五大难题需要破解

  日前,勃林格殷格翰与广药集团签约,共同合作推广广药旗下的中药OTC产品———小儿七星茶糖浆,此事引起业界哗然。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该合作说明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更加深入,抢滩中国市场愈加激烈。

 

  然而,与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高度融合形成对比的是,国内药企国际化的步伐还略显迟缓。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我国国际化开展最早的原料药领域中,获得国际认证资格的企业仅占15%,制剂领域仅有103家企业的143个品种获得国外GMP认证,数量占比不到3%。

 

  转型升级已是必然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我国医药外贸出口一直低迷,出口增速同比下降,预测今年出口增幅仅能维持5%~8%。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认为,国内医药企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比较优势正在丧失,整个产业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非常紧迫。

 

  原料药是我国医药产业优势所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我国原料药以成本、规模取胜,迅速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率先进行境外认证,开始了国际化之旅。然而,近30年过去了,我国原料药尽管在大宗传统品种上占有大多数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供应基地,但是被欧美等高端市场认可并拿到注册认证的企业却并不多。截止到2013年,我国原料药获欧盟COS认证428个,在美国FDA备案DMF数量1116个。

 

  “要想拿到高端市场认证资格,不仅要有符合高端市场认证要求的各种文件,更要有符合cGMP标准的生产线,最后还要通过严格的现场检查才能获得资格。这对于大多数原料药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有的企业根本承担不起。”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由于国内原料药产能过剩,出口和内销均竞争激烈,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大宗原料药的利润基本维持在4%左右。

 

  目前,全球正处于专利药断崖期,大量专利药到期,对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是重大机遇。然而,我国新药研发大大落后于医药发达国家,批准的新药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一类新药占比不足10%。抢仿、首仿药品也有限。

 

  据了解,我国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占比平均仅为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同时研发重复投入现象严重,8%的品种占注册文号总量的70%。

 

  目前,业内普遍达成共识,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产业链延伸,以研发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据了解,我国特色原料药企业利润大约为20%~30%,制剂企业为20%。

 

  质量进步助推国际化

 

  “现在国内也涌现出一些国际化开展比较好的企业,比如华海、海正、复星等,这些企业布局都很早,现在开始收获。”许铭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近50个自主研发的新药产品进入了欧美临床试验,另外还有一些研发的新药在进行境外转让。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提高医药行业质量标准,特别是新修订的GMP脱胎于欧盟GMP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利于企业国际化。

 

  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提供的图表显示,中国2011、2012年在美国FDA备案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在欧盟EDQM原料药CEP文件批准上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十几个增加到2013年近200个。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此项工作将促使我国仿制药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同时,为参与全球仿制药市场奠定了基础。

 

  国际市场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球医药欠发达市场经济环境不稳定、利润偏低、发展前景有限,尤其是巴西、印度、南非、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出现了高通胀、经济增长疲弱、巨额对外赤字等问题,因此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长远目标仍应定位于医药发达市场。通过调控国内医药生产,鼓励研发创新,实现与欧美发达医药市场标准和运营体系的全面接轨。

 

  五大难题需要破解

 

  医保商会副秘书长谈圣采认为,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在短期内还找不到能够替代原料药的产品,原料药仍是出口及国际化主力,盲目唱衰原料药并不现实。未来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应从五个方面理性思考。

 

  一是统筹出口增长与转型升级。我国原料药近50%出口国际市场,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处于重要地位。同时,原料药产业从业人员高达200万人,在部分重点医药地区经济贡献巨大。因此,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必须从政策上由量变向质变引导,统筹“量”与“质”的平衡发展。在拥有原料优势的前提下扩大制剂、生物制药品种,改善出口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

 

  二是统筹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随着跨国药企购并重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医药产业走向更有效率的全球竞争,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转型升级将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跨国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市场。从发展来看,我国医药企业走过了从仿制到改进剂型,到部分创新,再到自主研发创新的历程。近5年,我国有效利用国际合作的优势资源,加快了创新步伐,本土企业国际化意愿增强。本土药企应在专利断崖期到来、跨国企业洗牌的过程中,加强引进吸收和走出去的统筹安排,实现与国际资源的优势互补。

 

  三是统筹地方发展和国家战略。过去10年,我国地方医药产业发展过多考虑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导致盲目发展,成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企业大而不强。未来,我国应严格医药企业规模投资准入,引导合理布局、差异化竞争,使企业经营获得合理利润空间,以此支撑创新研发,提高标准,与国际接轨。

 

  四是统筹出口规模与安全监管。由于我国出口量逐年提高,供需不平衡导致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价格下滑。未来,我国医药监管部门应促进企业参加高标准认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跨国采购行为的监管。

 

  五是统筹医药出口与进口平衡。我国医药市场增速高于国际市场增速,未来应统筹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促进医药贸易基本平衡;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支持高质量的企业走出去,把上游产品产能布局到成本更低的国家,为调控国内产能寻找出路。(本报记者方剑春)

 

来源:中国医药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