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地方频道 >   福建 > 正文
做大福建省第三产业的思考

        第89期“经济建设与加快福建发展”处级干部进修班 杨光伟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今年1-9月,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250779亿元,占GDP的比重突破50%,达到51.4%。据福建省统计局数字,同期1-9月,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442.26亿元,虽然同比增长9.4%,但占GDP的比重为39.3%,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12.1个百分点。如果对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70%以上,福建省差距更大。第三产业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做大第三产业,应成为我省刻不容缓的经济发展优先战略。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

 

        大家知道,福建省有很多为世界著名公司生产产品的加工制造企业,每生产一件产品,所赚取的利润很薄,而这件产品到了海外,利润翻着跟着涨,为什么?在现代市场分工中,利润的主要增值部分,不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在产品研发、金融保险、交通物流、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中实现的。生产性服务业有着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即市场规模大小,将直接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收益。从世界发达国家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最明显的特征。近年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也纷纷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从发展工业制造业转向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来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我省应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着重向集群化方向迈进。

 

        (一)围绕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因为基础薄弱、缺少资金、管理不善等原因,更加需要生产性服务。要在工业园区、城市功能区,集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中小企业非强项、非主流的功能和环节剥离出来,由第三方公司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投融资、产品设计、检验认证、市场营销、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以增强中小企业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发展活力。

 

        (二)在核心产业区构建生产性服务体系。以服务我省龙头企业和产业群为目标,进行全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环保、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在我省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标志性聚集区,引入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建设技术研发基地、投融资平台、大宗物品交易所、物流配送中心,为我省的主导产业提供全面、系统、专业、精准的生产性服务。

 

        (三)引入海外资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化闽台合作,推进与台湾地区服务业的合作试点,在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现两岸的深度对接与融合。用足福建自贸区、生态文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先行先试政策,引入海外的先进经验,鼓励外资企业来闽开办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或分支机构,建立研发中心,建设营运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现有产品贸易优势,走出去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二、生活性服务业便民化

 

        生活性服务业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在促进消费、吸纳就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迅猛,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居民收入普遍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加快转变,对衣食住行等生活性消费的需求旺盛增长。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为生活性服务业迅猛发展插上了翅膀。我们要按照“便民、利民、为民”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一)做大商贸流通。加强商业发达地区商业街、步行街、大型商业网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对地区经济的辐射能力。做强一批有影响力的建材、纺织、汽车、机电、小商品等批发市场和粮食、水产、水果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发挥新华都、永辉等我省知名连锁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商贸业资源整合,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和效益。引导销售商自愿成立连锁组织,加强中小商贸企业的货物统一配送,保证产品质量,促进中小商贸企业健康发展。

 

        (二)搞活社区服务。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在居民相对集中的社区,建设生活广场,引导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建设大型超市或社区百货店、精品超市、便利零售店。将医疗、教育、餐饮、健身、物资回收站等引入社区,形成一体化的生活服务网络。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在传统家政服务基础上,面向特殊人群和高端人群,开展家庭病人护理、心理咨询、老人保健、居家安全等新型服务。

 

       (三)开发网络应用。支持电子商务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发无店铺销售、3D网上商城、网上菜市场等电子商务销售,发展直销、邮购、网购以及电话、电视购物等新兴购物方式。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企业营销渠道,实现集约化、一体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增强企业经营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化

 

        我省森林覆盖率65.95%、为全国第一,海岸线长度3752公里、为全国第二。宜人的福山福水中,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武夷山、太姥山、福建土楼、白水洋等世界级旅游名片,和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泰宁大金湖等一批国家5A景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朱熹理学文化、福州船政文化,曾三次引领了中华文明潮流。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马祖文化、红色文化等一批地域文化,也在海内外有很强影响力。近年来,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着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的问题。以旅游业为例,2014年我省旅游人数2.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405.84亿元。而同期,与我省接壤的广东为6.5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220亿元,浙江为4.7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947亿元,江西省也突破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650亿元,都超过了我省。发展文化旅游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一)发展文化与创意产业。维护保养、开发利用各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对闽北廊桥、泉州南音、漳州木偶戏等独具魅力的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打造包装,系统推向市场。支持寿山石、脱胎漆、德化陶瓷、厦门漆线雕、仙游古典家具等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鼓励建设工艺美术交易市场,培育具有福建特色的优势文化品牌和产业基地。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布局的统筹规划,扶持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会展中心等文化产业,力争把我省的文化产业培育成未来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体育服务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依托体育场馆向社会提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服务。开发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推出配套的体育活动产品和纪念品,开展对标志、版权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推动体育、养生、医疗、保健、康复等行业融合发展,合理引导高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依托社区建设体育运动项目,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需求。着力培育体育产业骨干企业,继续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或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产品品牌。

 

     (三)发展旅游产业。深入打好“清新福建”的品牌,整合开发滨海、生态、文化、红色四大旅游资源,发挥厦门、福州等旅游中心城市,和武夷山、闽西南土楼等旅游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连线成片的大旅游格局。强化各重点景区景点旅游公路、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形成齐备的旅游接待与服务能力。保护和开发名镇名村名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温泉旅游、自驾车旅游等项目,开发个性化的特色旅游。用好我省“小三通”、 “金马澎个人游”等先行先试政策,发挥闽台空中直航、海上直航优势,吸引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同胞经福建口岸往来两岸旅游。面向海内外大力开展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向世界发出强音——“清新福建欢迎您”!

 

来源:人民网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