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地方频道 >   广东 > 正文
深圳特区报:“深情”援藏 筑梦高原

  今年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20年。1994年7月,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1995年5月,广东省第一批援藏干部正式进藏,深圳第一笔援藏资金也在那一年到位。时光荏苒,已近二十载,深圳的真情援藏,有力地促进了深圳对口支援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南海之滨”与“雪域高原”更是跨过巍巍天路、越过万水千山,携手架起了一座情谊之桥,共同描绘美好画卷,筑梦高原。

  奉献真情多领域全力援藏

  如今,林芝日新月异,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生态旅游大地区。2013年,林芝GDP、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援藏前1994年的33倍、26倍和8倍。现在的林芝已经成为西藏自治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号称“西藏的江南”。而那里的“深圳大道”现改名“八一大道”、“深圳广场”、“深林路”和“深藏路”已成为两地友情的见证和诠释。

  如今,在墨脱,当地干部会感叹,我们曾亲眼见识过“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更被“特区人”的精神、作风、思想、观念和创新所深深折服。

  如今,在察隅,你能听到第一支雪域高原威风锣鼓队敲起的喜悦调子。经过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有整洁的卫生间、洗澡间和太阳能热水器,一座座富有藏民族特色的民居,一条条平整的水泥村道,让察隅旧貌换新颜;市政道路、排水、人行道改造了,电线、光缆、光纤入地埋设了,县城的游客服务中心建起来了;新水厂的改造让人们喝上了安全干净的健康水,打通的信息高速公路让缤纷的察隅成为了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如今,察隅农场不仅用高山雪水养活了“四大家鱼”,填补了西藏养殖的空白,还调整优化了农场产业结构,开展了铁皮石斛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及珍稀动物养殖,打造了生态综合养殖基地、高附加值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和生态旅游基地,并确立了打造“高原生态农业基地”的新目标。

  这样的情、这样的景、这样的发展,都成为深圳近二十载真情援藏的最好见证。

  深圳对口支援西藏林芝近20年来,先后对口支援林芝地直、墨脱县、察隅县和察隅农场。在中央部署和省统一安排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在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产业、社会援藏等众多领域全力支持。截至2014年8月,我市安排各类援藏资金物资累计6.33亿元,实施了一批援藏项目。

  始终站在一线的深圳援藏工作组,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当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奉献边疆送去“深圳情”

  一个是南海之滨,一个是高原之巅,本是远隔千山万水、没有交集的两地,却因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到来,让它们变得山水相依。

  2004年6月全省开展第四批援藏工作以来,省市组织部门先后选派龚明克、陈伟东、巫超豪、张国玖、邓昌麒、郑新强、郑党贞、倪勇、朱荣辉、王建文、李劲章、林浩、欧继喜等13名深圳干部赴藏任职、奉献边疆。

  这些来自深圳的干部前赴后继,从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贫困的边陲,他们克服了高寒、缺氧、低压、强辐射对生命的威胁,忍受了头昏头痛、流鼻血、呼吸困难、睡不着觉等初到西藏时所遇到的高原反应。他们翻山越岭调研项目、跋山涉水体察民情,他们用时间和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横断山脉上的“天路”。他们有人带病援藏三年,不曾有一丝的怨言。他们有人考察途中险落湍急的河谷,虽有后怕但爬起来继续前行。高原紫外线将他们皮肤烤得黝黑、脸上多了“高原红”,他们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自己满腔的爱。

  进入墨脱的路被称为“生死墨脱路”, 因此,墨脱的援藏干部原则上可以不用进县,在林芝地区的墨脱办事处办公即可。但为了做好工作,摸透当地实情,深圳援藏干部张国玖冒着生命危险,十进十出墨脱,几经生死考验。在墨脱艰苦的环境中,他走遍全县七乡一镇,察民情、访民意、解民难,用激情添彩援藏岁月。

  深圳援藏干部郑新强进藏不久后调研发现,当地民兵队伍建设较薄弱,他针对察隅边防建设实际,提出以强化民兵队伍建设为抓手,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边防巩固三丰收,但当时应者寥寥,他顶住压力,用特区人特有的改革勇气,辛苦耕耘,终获得收获,让民兵的固边强基骨干作用得以发挥。

  察隅县同庆小区至县城市政路依山而修,虽9年前就有改造意向,但由于拆迁、资金等种种问题,这条近2公里的土路依旧坑洼不平。深圳援藏干部王建文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并将这条路的改扩建工程列入援建计划。经过一年的前期准备、克服重重困难,他最终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工。

  “深圳城美人更美。深圳干部真情援藏,他们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援藏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察隅县巴嘎村的次仁拉措说。

  授人以渔增强发展后劲

  援藏,是为了变“输血”为“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都离不开产业支撑。为增强农牧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广大农牧民增收,深圳援藏工作组没有纠结于单纯的项目援藏,在援藏项目之外,着力于加快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条、推动持续发展,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农牧业等产业发展后劲。

  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深圳援藏工作组开展了沙琼村僜人民俗生态旅游建设,建设特色宾馆和景观台、进行道路硬化,提高旅游接待水平,让户户村民都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增加了经济收入;改良的优质水稻品种被引进来了,试种、推广、培训当地农牧民,播种、收割、全程现场指导农牧民工作,水稻产量质量提升了,农牧民种植积极性提高了,农牧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大棚蔬菜”项目实施了,深圳援藏工作组为察隅县各乡镇偏远村庄建设了61座蔬菜大棚,解决了偏远村庄群众夏季蔬菜少、冬季无菜吃的问题,改善了偏远村庄干部群众的生活条件;“察隅农场高原生态农业基地”项目开始了,这既有育种温室,又有加工生产线,还有包装间的基地,在今年底建成后,将增强农场的造血功能,促进农场增产增收……

  “扶贫先扶智”,新理念、新观念的“移植”,可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智力援藏上,深圳积极支持西藏人才队伍建设,累计培训各族党政干部和教育卫生专业人员2445人次。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安排墨脱县、察隅县39名骨干教师来深进修跟班学习,市关爱办派出7名教师赴林芝地区义务支教,市卫生系统组建多批医疗队赴墨脱县、察隅县义诊,通过医疗教学、专题讲课、“一对一”指导等形式,就地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深圳援藏工作组还邀请深圳的专家学者赴察隅帮助制定察隅县“十二五”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察隅县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思路。

  援藏故事

  高原格桑花 鹏城重绽放

  在深圳援藏近20年里,曾发生过无数动人的故事。其中,三朵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在鹏城重新绚丽绽放的故事,就值得我们去讲述。

  去年7月,在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王建文和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劲章的带领下,第七批援藏工作组进驻察隅。为了了解察隅的具体情况,他们开始兵分几路进行调研。调研中,工作组先后发现了三名不幸的藏族伤残女孩。

  拥曲珍是一个成绩优异、父母双亡的女孩,她患先天性右侧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右耳听力完全丧失;罗布卓玛是一名成绩优异,全县排名前三的中学生,在她出生8个月时因家中发生火灾,导致她的面部及颈部严重烧伤,形成陈旧性疤痕,同时存在小耳畸形、爪形手;强巴卓玛,曾因遭受严重车祸,造成右膝粉碎性骨折,后因缺乏系统治疗,膝盖已经变形。

  看到藏族伤残女孩们的不幸,工作组的人心酸不已。“对一个家庭来说,一个孩子也许就是所有的希望和未来。”王建文说。

  随后,王建文和援藏工作组成员决定,一定要想办法筹措资金救助她们。王建文先后向爱心企业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援藏工作组所有成员自发地奉献爱心,并分别回原单位筹措资金,凑够了130多万元作为孩子们的治疗经费。

  深圳人的大爱,让三名藏族伤残女孩的命运发生了转变。2013年12月28日,三位藏族女孩被接到深圳,开始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救治。

  经过半年多的治疗,目前,三位藏族女孩恢复情况非常理想。其中16岁的拥曲珍很快就要出院返回校园,23岁女孩强巴卓玛也将重新站立行走,而17岁的罗布卓玛,也将重新焕发美丽的青春容颜。

来源:深圳特区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