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地方频道 >   江苏 > 正文
两创城市示范建设的扬州样本

  编者按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自古以来就是一座人杰地灵、商业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改革开放与创新创业热潮的推动下,扬州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沃土。


  2016年5月,扬州,再次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成功获批国家第二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这既是国家对扬州推动创新创业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扬州在新形势下加快创新创业发展的鼓励。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为探寻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成效,调研扬州在两创城市示范的做法和经验,本报记者前往扬州实地采访,为加快两创城市示范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前小企业从银行贷款很难,公司发展始终受阻是常态。现在好了,扬州市政府不但帮助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问题,他们还联系职能部门为企业争取政策扶持,协助企业推广产品……在他们的支持下,近期公司投入300万元专项研发经费用于研发人员进行项目攻关,不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项目一旦完成,将能够为湖区全天候环境监控及渔政执法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我们将在市场中进一步站稳脚跟。”说这话的是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李继峰,他的公司是以电子系统、高端安防集成系统、军用智能设备为主要研发方向的企业。2016年,在当地创业服务平台“中国创谷”的指导下,该企业成功获批江苏省软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扬州市(宇安)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国家三集保密单位、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并成功认定2项软件著作权和10项专利,融资1000万元人民币……


  扬州宇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例子在扬州当地是一个典型缩影,这得益于自2016年以来扬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在这项工作的带动下,扬州市各部门密切协作,在体制机制、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税费融资以及双创活动开展等五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身处扬州的创新创业者厚植了双创土壤。


  中小微企业是创业的主渠道、创新的主力军。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2015年起,由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开展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采取竞争性评审方式选拔示范城市,对示范城市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2016年,扬州市在21个参选城市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第二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名单,为扬州再添一张国家级“创业创新”名片。而扬州市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以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整合了政策资源聚集服务要素,缩短了政策流程提高效率,创新支持政策,探索建立了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机制。


  扬州市两创领导小组副组长、副市长何金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两创城市”示范建设,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的必然要求,我们希望两创城市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果,这就需要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敢于担当,主动思考谋划好,主动牵头协调好,主动执行落实好。要勇于创新,努力实现政策机制、服务体系、科技、金融等全方位、多领域上的创新,用真实的示范成效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答卷。


  打造“1+N”平台 扬州小微企业各项经济指标飘红


  建设一站式、专业化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1+N互联网+公共服务体系”是扬州市政府为服务创新创业企业打造的公共服务体系。“1”是指扬州市为配合此次两创城市示范所搭建的服务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N”是指由工商局、商务局、科技局、财务局等各自搭建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据扬州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前期赴武汉等地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信委召开专题推进会,与各部门多次磋商,最终确定线上平台建设方案。新建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网上总平台将打破空间、地域和部门限制,链接融资、会计、租房、科技、人力资源、法律维权、检验检测、小微企业工商名录库等各类专业服务子平台,及时收集小微企业服务需求,实现部门间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除了线上服务平台,扬州市还建成了中小微企业服务大厅,集聚了一批社会化优质服务机构进驻设立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专业化、全天候服务。研究制定《扬州市乡镇、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及工作考核奖补办法》,依托乡镇企管站,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建设乡镇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制定服务规范,实施年度考核,以奖代补工作经费,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这位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18年,扬州将实现市、县、乡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目前,经信委等部门正在联合调研全市各地区小微企业“互联网+”实际需求,收集反馈171条,分析明确小微企业实际需求,细化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推动小微企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事实上,自两创城市示范工作开展以来,扬州市内小微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势头喜人。2016年前三季度,在小微企业两创城市示范工作的带动下,扬州市工业小微企业运行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1-9月份,扬州市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387.4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创年内新高;上缴入库税收70.5亿元,同比增长5.7%,增幅比上半年回升1.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用电量4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1%,反映出小微企业总体运行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从主要指标增幅走势看,1-9月开票销售增幅环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了7.5和3.6个百分点,而同期用电增幅环比下降了0.5、7.8个百分点,表明小微企业当中高耗能产业产品的比重逐步降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小微企业贡献进一步增强。在总量贡献方面,1-9月份,工业小微企业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和工业用电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45.7%、48.7%、41.9%,同比分别提高3.7、3.5、2.9个百分点。在增速贡献方面,1-9月份,工业小微企业开票销售、入库税收的增幅分别高出全市平均9.1和7.5个百分点,正向拉动全市工业增幅5.3和2.6个百分点。在增量贡献方面,工业小微企业开票销售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49%,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1-9月份,全市519户市“专精特新”规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383.5亿元、入库税收1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0%,高于全市规上企业平均增幅7.1、15.1个百分点;万元开票销售实现入库税收438.8元,高于全市规上企业8.9元;万元开票销售电耗95.7度,只相当于全市规上企业平均电耗的42.6%。其中,62户“专精特新”示范企业,1-9月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同比分别增长23%、24.9%,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9.5、26.7个百分点。


  体制机制创新 商事制度改革简化企业审批流程


  来扬州市工商局办理企业经营许可证的许存帅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办事流程大幅缩减。“今天(办事)的顺利程度超乎我的想象”。


  事实上,许存帅所体验的种种政策便利最早始于2014年。在过去,小微企业因经费有限,租不起办公场所而被迫放弃创业打算的事例比比皆是,为此,扬州市工商局下决心要解决此事,恰逢扬州市打造两创城市示范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商事制度改革得到不断完善和补充,最终,扬州市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逐步实施放宽经营场所限制、企业简易注销、电子化登记等新政,受到了创业者的一致好评。其具体措施为:


  一是进一步推动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中发现的新问题,扬州市工商局积极向扬州市政府建议修改完善2014年7月出台的《关于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实施意见》,主动为政府代起草了《关于进一步翻开管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的通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于2016年2月1日正式下发,通知进一步简化了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降低准入门槛,释放住所资源。


  二是稳步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根据江苏省工商局部署,扬州市工商局积极探索和完善企业建议注销登记程序,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去除“僵尸企业”。通过审慎确定试点对象、研究起草试行办法、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于2016年6月27日出台了《扬州市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行办法》,尝试在“未开业或者无债权债务的个人独资企业、普通合伙企业、注册资本在30万元以下的自然人独资内资有限公司”中试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通过简易注销程序注销的各类市场主体达3799户,其中公司88户,个人独资企业1876户,个体工商户1835户,有效释放了社会资源。


  三是积极开展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主动向省局争取,使扬州成为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城市。针对全程电子化登记的基本条件,扬州市工商局将试点任务授权给广陵区市场监管局。试点期间,扬州市工商局与扬州工商银行紧密合作,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调研、选定试点网点,调试登记软件、组织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终于2015年8月发出首张全程电子化营业执照,成功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和EID(ElectronicIdentity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银行卡身份识别为依托的全流程、无纸化、零见面的电子化登记管理。


  四是实现企业名称外网申请内网核准。2015年全面向社会开放企业名称库,在实现企业名称自助查询的基础上,2015年8月,正式在局门户网站上发布企业名称外网申请登记软件,全面实施企业名称外网申请内网核准。为方便企业名称查重和申请登记,工商局还在门户网站上加挂了企业名称申请登记须知,指导申请人按步骤申请登记。


  五是推进市场主体登记信用承诺制度。2015年,扬州市工商局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市场主体登记信用承诺制度,先后在住所(经营场所)“住用商”登记、“先照后证”、简易注销登记以及“容缺受理”等方面实行了准入前信用承诺制。次年10月30日,江苏省工商局《关于推行市场主体登记信用承诺制度的实施意见》发出后,扬州市工商局转发文件,召开线条会议部署,并进行业务辅导,推动市场主体登记信用承诺制度在全市全面实施。


  六是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基础上,2015年10月1日,扬州市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和公章备案事项、实现了“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以“数据的流转”代替“企业的跑办”,有效整合创业者在市场准入环节的办理事项,进一步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水平。自2016年10月1日至12月底,全市已发放“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12486张。


  七是推动实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整合”改革在扬州市正式实施。为切实落实好此项改革,扬州市工商局与各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部门密切协作,采取分级培训的方式,对全市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同时帮助紧急购置营业执照、赶印各类登记表格,并提前一周登录并联审批系统进行调试,为“两证整合”顺利实施做足了准备。自2016年12月1日至12月底,全市共发放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营业执照4571张。


  推动商贸集聚区特色发展 吸引小微企业入驻


  扬州市市场经济活力旺盛,以“三把刀”(理发、修脚、美食)为代表的小微企业众多但分布不均,为整合这些企业进入一个特定区域经商形成集群优势,扬州市商务局以调研老字号街区为依托,以培育贸易便利化机制为抓手,打造商贸集聚区特色发展,为扬州市双创工作再添活力。


  一是草拟“两创示范”政策系列。按照《扬州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分工安排,扬州市商务局结合自身职能,先后起草编制《“互联网+商贸”专项扶持办法》、《扬州市老字号振兴工程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扬州市小微企业参加境内外展览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多项工作实施方案和扶持资金政策,并根据财政部门、县(市、区)商务部门等的有关反馈进行了多轮修改工作。


  二是推动扬州本土老字号集聚振兴。加强调研,谋划打造老字号集聚区。2016年10月,扬州市商务局赴广陵区调研老字号特色街区打造工作,考察了国庆路老街改造情况和沿路老字号企业的分布及发展情况,并形成《关于打造扬州市老字号集聚区思路打算及有关请求事项的报告》提交江苏省商务厅,请省厅给予支持。加强引导,资金扶持老字号振兴发展。扬州市商务局草拟《扬州市老字号振兴工程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两次召开老字号企业及有关部门座谈会征求意见,交流老字号企业发展现状和存在困难,并就如何扶持老字号发展提出建议。


  三是建立完善贸易便利化机制。培育江苏新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于2016年10月正式获批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新贸通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涵盖:通关、结汇、退税、物流、保险、融资等,为外贸企业提供进出口流程各环节的外贸综合服务。打造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试点。利用扬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扬州综合保税区”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业务,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试点。出台跨境电商支持政策。开展市级跨境电商试点认定工作,认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公共海外仓、跨境电商产业园等3类市级跨境电商试点,推进跨境电商进出口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推动商贸集聚区特色发展。扬州市商务局开展商贸集聚区摸底调研,并草拟《商贸企业集聚区及两创示范点认定办法》。针对商贸集聚区类型之一的商业综合体将在“十三五”期间集中释放的发展趋势,结合“两创示范”工作,在扬州市特色商业综合体评选工作中加入“两创示范”特色指标,鼓励商业综合体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推进扬州市城区商业综合体开展特色化发展、差别化竞争、品质化服务。到2017年底,扬州市商务局计划进一步优化商业街区、商圈、商贸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和电子商务园区等布局,引导小微企业特色集聚发展。预计到2018年,新增商贸集聚区10个,面积100万平方米;累积形成25家产业特色鲜明、集聚优势明显的商贸集聚区(其中2016年6家,2017年10家,2018年9家);新增六家省级商贸物流示范企业、6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4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建设集研发、体验、展示、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三把刀”集聚区。到2018年,推动200家小微企业入驻“三把刀”集聚区。


  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 打造科技产业综合体


  科技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以及经验、信息等要素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科技信息交流、科技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孵化、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服务、科技评估和科技鉴证等活动。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关键产业。


  对此,扬州市科技局综合计划与财务处处长李小林认为,科技服务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因此,把科技服务业做好也是两创城市示范能够做好的前提之一。


  为此,近一段时间,扬州市科技局赴上海等地开展科技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新增线上科技服务机构48家,助力推动科技服务业规模扩大、产业集聚,2016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和税收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和30%以上,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70亿元。同时,科技局推动重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提质增效,2016年技术交易市场登记备案技术合同601项,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智能化技术研究所,单年实施横向合同金额达2000万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探索提供专利质押贷款服务,向205家企业新增放贷7.07亿元。科技文献公共服务平台新整合开通了尚唯、超星、华艺、NSTL、省工程文献中心等5家平台的文献资源,并与万方数据签署了共建科技图书馆的协议,文献下载量累计达36万篇。


  打造“双创”标志,科技产业综合体和众创空间渐成规模。2016年新开工建设科技产业综合体和众创空间110万平方米。其中科技综合体新建93万平方米,新投入使用面积24万平方米,智谷一期、西区职大南广场、杭集等科技产业综合体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入驻南工机器人、青锐网络科技、咪咕视听等500多家企业,新增获国家、省、市级计划资助的博士人才28人,累计数达1023家和257人。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已建成58家,在孵企业218家,注册创客达3155人、孵化企业和项目超300项,其中分别有6家和22家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众创空间,全市新增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达15家,“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孵化链条不断完善。


  2016年,扬州市新建小企业创业基地5个,23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40家,就业4600人;新建科技产业综合体89.2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450家。


  2017年,扬州市科技局计划实施科技综合体和众创空间双创提升工程,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在县(市、区)打造1-2个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科技综合体提质增效。新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科技综合体,新增投入使用面积80万平方米,智谷二期、Y-MSD二期等开工建设,信息产业基地三期、Y-MSD一期、西区职大南广场综合体等投入运营等。已投入运营的科技产业综合体重点引进公共服务机构、高校院所分支机构等服务平台,实现“微型版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全覆盖。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主要用于对科技综合体的建设、绩效奖励以及考核,加大对科技综合体运营绩效考核,突出入驻企业数量、企业“小升高”数量、研发投入占比等重点指标,新增入驻企业达500家,各地依托综合体打造1-2个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资源富集、服务功能完善的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引领县域创新转型。科技局实施众创空间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推广创业苗圃、创业社区、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重点发展一批由企业、高校院所、专业机构运营的众创空间,打造金融需求对接、创业导师培训、创新项目路演、微版服务中心等四大服务板块,降低创业门槛,为入驻企业和创客提供专业化服务。全年新增20家众创空间,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家以上。科技局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扬州市各县(市、区)新建众创空间、孵化器,按每平方米20元标准进行补贴,对运营绩效较好、具备示范带动作用的众创空间给予奖励。同时,扬州科技局设立6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引导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0%以上设立投资基金,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新增入驻创客达1000人。


  加大税费金融扶持力度 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向好


  “减费降税、打通融资渠道,让小微企业不再因为资金问题困扰其发展是打造扬州市两创城市示范的关键,我们通过设立‘十百千万’资金池等方式引导信贷投放,进而加大直接融资规模,在我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2016年末,资金池总规模18亿元,撬动金融机构信贷投放105亿元,服务2385家小微企业,惠及就业人口24575人。”扬州市财政局办公室负责人向记者表示,2017年市财政局将推出“十百千万”行动计划2.0版本,联合金融办等部门继续扩大资金池规模,完成10家以上天使投资,构建100余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企业集群,力争为1000家科技型企业和10000家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2016年财政局开展“e融扬州”系列活动。设立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集群贷”,举办“扬州市政银企集群贷”首发签约仪式,5家中小微企业现场签约,获得贷款3.6亿元。联手4家知名创投机构开展“e融扬州”专场活动,12家合作银行与24家企业共签订银行授信额度2.23亿元,天使投资基金成功投资3家企业。打造以创新券为抓手的科技服务业,向128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发放创新券3700万元;打造以服务券为抓手的专业服务业,向小微企业发放服务券7500万元;打造以“e融扬州”为抓手的金融服务业,撬动银行贷款100亿元以上。


  另外,扬州市金融办作为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问题的主力军之一,也开展了各项工作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金融办自2016年以来,深入贯彻两创城市示范相关文件要求,围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积极引导信贷投放,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并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挂牌融资,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积极引导信贷投放。2016年7月15日,承办“全省科技金融园区行——走进扬州”活动,36家省级金融机构来扬共同搭建银企信息对接平台。扬州市政府分别与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江苏省再担保公司、江苏省中信保公司等8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金额近4000亿元。按照新增信贷投放380亿元目标,分解落实36家银行机构具体目标,截至2016年11月末,完成新增贷款383亿元。积极推介“苏微贷”“税e融”等产品,江苏银行“税e融”最高额度由原来100万元提升到200万元。会同扬州市经信委组织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调查。扬州市财政联合江苏银行、部分优质小贷公司组建融资担保联盟,截至2016年11月末微贷联盟共投放贷款133笔,8360万元。金融办还设立了总额为100亿元的“扬州市政银企集群贷”项目,面向全市符合条件且有短期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并围绕百名处级干部挂钩联系企业活动,协调办理涉及银行融资等问题二十多件。


  二是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确保间接融资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大各类直接融资产品和工具宣传推介、政策扶持力度。主动顺应金融脱媒和债券市场发展机遇,编印企业对接资本政策文件汇编,通过会议部署推进、产品业务推介、政策扶持奖励以及重点考核等方式,引导各类企业通过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兑现2015年度直接融资专项扶持资金41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非金融企业当年实现直接融资318.8761亿元。其中,发改委系统企业债融资48亿元;银行间市场债务工具融资140亿元;证券交易所系统95.3亿元;股权融资35.5761亿元。


  三是加快推动企业上市挂牌。一是推进企业上市。2016年深入10余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调研,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相关问题。苏奥传感4月29日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罗思韦尔6月30日、金世纪车轮10月19日分别在韩交所成功上市;曙光电缆9月份上市材料上报中国证监会;嘉和热系统、倍加洁上市辅导申请获省证监局受理。二是推进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分解落实各地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目标任务,走访调研80多家后备企业,加强政策宣传和动态跟踪,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截至目前,全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总数突破50家,其中7家企业实现了做市交易,4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创新层。全年组织24家企业申报上市挂牌及融资专项扶持资金1805万元。组建扬州“新三板”挂牌企业联盟,按季度组织政策咨询、培训对接、企业互动交流等活动。


  税费方面,2016年,扬州市减免税额12.93亿元,惠及小微企业86915户次,免征小微企业43项收费,减轻小微企业负担2700万元。


  广泛开展交流活动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开展两创城市示范工作以来,扬州市深入开展国际国内科教合作,拓宽交流渠道,广泛集聚创新资源。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深入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和“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深入实施“科教合作新长征”。聚焦智慧城市、工厂化农业、智能传感器、军民融合四大重点领域,开展一系列产学研专题活动。在连续四年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组织形式,举办好“2017中国·瘦西湖创客论坛”、“2017中国·扬州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洽谈会”等有影响力的专场展会。整合各类科技创业大赛和企业创新沙龙活动,围绕“宜创”扬州建设,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活动品牌,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合作,高校院所、企业、创客优势互补提供活动平台,使“草根”创客和科技精英、企业和社会、政府和市场,共同汇聚成创造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扬州还开展“科教合作新长征”(南京、上海、重庆)等专场推介活动,主动承接南京、上海等地科教、资金、人才等资源的溢出和产业转移,推动科技创新“跨江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市相关部门深化与中关村、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及相关央企、军工集团的科技产业合作。全年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400


  项,引进知名高校和企业研创中心30家以上。持续推进“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举办独联体-扬州国际技术转移大会,赴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6场专题对接活动,深入推进扬州市与重点国别的科技交流合作。实施企业家“创新国际行”能力提升计划,组织3批次50名企业家到国际一流大学、一流企业见习培训,进一步开拓扬州市企业家国际创新视野。探索布局建设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或创新园,为企业“走出去”吸纳利用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提供便捷载体。在此基础上,2016年全年建成国际产学研合作平台或创新园3家以上,促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50项以上。(本报记者姚东)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