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地方频道 >   内蒙古 > 正文
2014呼和浩特乳业发展国际论坛:确保乳制品“舌尖上的安全”

  以“乳制品新产品研发及乳制品、原料奶的质量监管”为主题的2014第八届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乳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乳品行业的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共话乳制品“舌尖上的安全”,推动中国民族乳业健康发展。呼和浩特市市长秦义认为,2013年是中国乳业从信任危机向产业修复的过渡时期,经过5年的整顿和振兴,中国乳业正在走出低谷。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以“乳业兴市”的发展战略从未改变。

  目前,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65万头,规模化养殖场有348个。呼和浩特市从2012年开始,开展“标准化牧场建设工程”“优质苜蓿草种植行动”,预计2014年将种植优质苜蓿10万亩,不仅能够延长畜产品生产产业链,而且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向世界乳都迈进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黄金奶源带,原奶和乳制品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如今,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如何将自治区打造成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如何助力呼和浩特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伊利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论坛中,内蒙古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奶源优势是自治区的资源禀赋,这是‘乳都’的立身之本;但从全球的层面看,这个优势又是相对的,和大洋洲、南北美洲的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生产成本高,土地资源少,单产低。所以我们在思路上既要夯实和深化自身的奶源优势,不断提升奶源建设的科技水平,还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的牧场管理理念,不断创新和升级我们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以满足中国乳品行业快速增长对于奶源的需求。”

  从伊利奶源建设的发展来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中国奶源基地建设演进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伊利经历了“四步走”的奶源发展之路,从最初“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起步,经历了“公司+奶牛小区”和“公司+大型牧场园区”等。到今天,基本形成了由企业自建牧场、参股控股牧场、社会合作牧场、大型的牧场园区以及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家庭牧场等多种不同形式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伊利在全国拥有的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共2400多座,伊利奶源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比例达到94%。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在不断引领中国奶源基地朝着规模化、节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自2010年以来,伊利还与国际一流的奶牛服务用品企业合作,成立伊利奶牛学校,聘请全球顶尖的奶牛养殖管理者为伊利所有的牧场管理者进行当面授课;与农业部干部管理培训中心一起合作开办“奶牛田间学校”,通过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的方法,提升牧场主管理技术能力;联合大型奶牛用品服务商开展奶牛管理专项提升行动等,旨在不断提升国内牧场的养殖水平和管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的原料奶基地。

  同时,伊利目前也正在积极挖掘全球资源,不断推进用全球资源做中国市场国际化战略。2013年,伊利集团在新西兰投资建设年产4.7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项目,同年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以及意大利斯嘉达公司联合开展在奶源建设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多年来,伊利已经把销售渠道下沉到了中国最基层的乡镇,这样的本土市场支撑了对全球资源的需求。

  截至2013年,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65万头,牛奶产量278万吨,分别占内蒙古奶牛存栏的27%、牛奶产量的36%。呼和浩特汇集着伊利、蒙牛两大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现代牧业、伊利牧业、蒙牛富源牧业、圣牧高科、奶联社等现代化奶牛养殖集团。在荷兰合作银行刚刚公布的2013乳业全球20强排名中,伊利集团开创历史,成为亚洲唯一跻身前10强的乳品企业。这对中国乳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让乳制品回归大众化

  “近几年来,我国的乳制品行业以产品质量与安全为重心的整顿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生产发展与奶源基地建设滞后的矛盾,产品结构与消费市场的矛盾渐渐显现出来,开始影响到了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认真地说。

  目前,奶源缺、奶价高将是困扰我国乳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短期之内很难得到彻底解决。我国已进入世界高奶价行列,产品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某些产品已经失去了竞争能力,如全脂乳粉、脱脂乳粉,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已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宋昆冈建议,以全脂乳粉、脱脂乳粉为主的企业,要尽快向液体乳产品转变;城市型乳企要扩大低温产品生产,要重视乳饮料的发展,特别是益生菌乳饮料;要重视干酪类产品生产,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适应国内市场对乳清制品的需求。

  从我国的资源条件及市场发展趋势看,从国外进口部分乳制品,到资源优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可能是满足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的一项重要途径。“乳制品行业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走出去尝试,到资源优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以弥补国内品种结构性的短缺和原料型产品的短缺。走出去重点发展的产品应该是乳粉类产品,包括婴幼儿乳粉、乳清类产品、干酪类产品。走出去的意义和效果将会逐渐显现,希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进行探索尝试。”宋昆冈说,“让乳制品回归大众化的基本生活品的本位,各企业应以质优价廉的大众消费的普通产品为主打产品,增加产量,扩大市场容量。要通过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降低各个环节上的成本,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特别是要拓宽销售渠道,积极采用现代的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降低销售成本,使所有消费者都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乳制品。”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乳业国际论坛已在“中国乳都”呼和浩特市举办8年。7月19日,呼和浩特市市长秦义指出,今天的中国乳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备受关注,也更充满活力与希望。

  2013年是中国乳业从信任危机向产业修复的过渡时期。如今,内蒙古位于中国的黄金奶源带,原奶和乳制品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如何带领乳业让人们喝上健康、营养、丰富的牛奶,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是重中之重。

  据了解,伊利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建立了具有伊利特色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三全”质量管理体系,涵盖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HACCP食品安全管理标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的要求,并通过了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体系的认证。对标欧盟、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全球乳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规范,结合多年来公司的管理经验,伊利制定了多个风险防控监测节点方案,建立了预警、内控、国标3条控制线,即在国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严于国标的内控标准,超过这个标准,产品决不出厂;在内控标准基础上,又建立了严于内控标准的预警标准,超过预警标准,就会亮起红灯,据此,相关人员会彻查原因,寻求解决方法,直至消除隐患。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教授、食品加工工艺主席雷穆柯·布穆表示,荷兰的食品安全监管较严谨和规范,与中国也有很多紧密的合作。瓦赫宁根大学所在的地方被称为“食品硅谷”,聚集了包括世界主要食品集团的研究机构和大量国际顶级的食品科研院所。“今年初,瓦赫宁根大学与伊利合作建立了欧洲研发中心。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背靠荷兰,面向欧洲,研究方向会重点关注奶牛养殖、乳品研发和食品安全3大领域,我们相信借助这个高端平台和优势的资源,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加速国际食品领域的成果转化和科技研发。”雷穆柯·布穆如是说。

来源: 北方新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