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各地产经 > 正文
“安徽制造”连续十年质量稳步提高

  近日,安徽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质监局联合发布《2013年度安徽省质量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去年安徽省共抽查12376批次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2.81%,比上年提高0.83个百分点。自2004年以来,“安徽制造”质量已连续10年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主要产品质量抽查情况较好

 

  去年,安徽印发《安徽省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明确提出把质量作为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立足点,深入开展质量安徽建设,全省16个地级市和92个县、区出台了质量强市(县、区)意见。随着“安徽制造”质量、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名牌产品大幅增加。去年,安徽省新增名牌185个,有效名牌达到1353个,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全省工业产值和税收贡献率达40%。

 

  白皮书显示,在2013年度全省工业产品质量抽查中,汽车和新材料、能源、轻工纺织等产品抽查合格率均高于90%,其中汽车零部件、汽车配套产品、洗衣机、空调、冰箱、床上用品等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100%。在工程质量方面,全省对干线公路各项质量指标抽检的合格率为96.9%,与2012年持平。在环境质量方面,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16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6%。

 

  六项措施提高产品质量

 

  白皮书提出了加强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六项对策措施。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用优秀的质量文化引领质量发展。以创新建设全国首个综合性质量文化长廊为起点,让质量文化立得住、看得见、走得远,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一系列质量文化活动,使质量理念深入人心。精准定位,打造生动有效的质量文化传播载体。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凝聚推动质量安徽建设的共识,凝结推动质量安徽建设的能量,使之成为质量工作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把质量文化元素固化为质量基因,推动质量事业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新路径,提升质量文化层次和品位,建立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的安徽质量文化体系,为建设质量安徽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保障。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切实强化标准化工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优势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提高认证认可的有效性。继续推进实验室品牌建设。对机动车安检机构实施分类监管,指导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完善我省计量标准体系,扩大安徽省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覆盖面,满足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量值溯源需求;继续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力度,对落后的检验检测机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加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质量责任观,明确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责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强调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要落实到位,监督企业严格按照标准加强过程控制,严禁以次充好、掺杂使假,使监管工作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产品质量分类管理体系,消除重点消费品领域可能存在的隐患、区域性或集中性质量安全问题和行业“潜规则”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和工程化平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努力培育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

 

  加强质量监督管理。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企业质量安全定期报告制度,提高企业质量安全控制水平。突出对主导产业、区域集群、节能减排、家电下乡产品的监督抽查,抽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进一步加强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强化产品缺陷信息分析,防止系统性的质量安全事件发生。严厉打击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制假售假和各种违法行为,对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重点基地进行集中整治,严肃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企业质量信用档案试点工作,为实施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和实施分类管理打好基础。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探索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推动在银行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投标、质量信用评级等领域广泛应用企业质量信息。鼓励省属重点企业试点发布企业质量信用报告。全面推进重要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涉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食品、药械、农产品、特种设备、危险爆炸物品和纳入国家强制性监督管理范围的产品,要坚决依法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对有重大质量安全问题,整改仍不合格的企业依法实施市场退出制度。建立完善源头监管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生产企业严格自律、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产品质量源头监管工作机制,实行安全责任制、打假责任制和源头监管责任制“三责合一”。积极开展顾客满意度测评工作,加强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机构和队伍建设。通过满意度测评工作,强化质量社会监督,促进企业持续不断的改进质量。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以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为平台,在质量强市全覆盖基础上,推动质量强县、强区、强企等工作向基层延伸。扎实开展第三届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推动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增强企业战略执行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制定全省性品牌建设或品牌战略的政策,在提升现有品牌和创建新品牌两个方面持续努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推动,构建服务于全省品牌建设的大平台。完善名牌评价工作机制。完善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保证、以用户(顾客)满意为宗旨的评价机制。深入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现有首席质量官队伍建设,在食品和特种设备名牌企业中开展首席质量官培训工作,完善工作机制,真正使企业首席质量官发挥作用。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质量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各行业的质量专业人才信息库;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本报记者 徐斌) 

 

来源:中国工业报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