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金融频道 > 正文
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问题及对策

  今年7月,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京开幕。中美双方表示将采取进一步具体措施促进开放的贸易与投资,提升国际规制和全球经济治理,支持金融市场稳定与改革。中方表示将积极研究和扩大银行业、证券业对外开放;双方就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程序也进行了明确。

 

  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要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成功经验坚定了我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决心。那么,在对外开放的大形势下,金融业该如何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哪些金融业务可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应当怎样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举行了“扩大金融业准入和业务对外开放”内部研讨会。本次会议由CF40秘书长王海明主持。与会专家指出,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迫切且总体有利,应处理好对内、对外开放的协调推进并做好配套改革。专家提出,新形势下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模式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要分三步走。在第一阶段,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同时清除“玻璃门”或“弹簧门”的限制措施;第二阶段,逐步缩短负面清单,用审慎监管代替准入要求;第三阶段,将金融业整体从负面清单中移除。

 

  经作者审核和主办方同意,《21世纪经济报道》本期就本次会议成果做专题报道,刊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何建雄的主题演讲,以及部分与会嘉宾的现场讨论内容,以飨读者。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张正鑫,中银国际控股研究部主管程漫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若恩等。马冬冬

 

  我国金融业开放的现状和紧迫性

 

  主持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秘书长王海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那么,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现状如何?开放是否迫切?

 

  张正鑫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副司长: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开放,我国的金融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讲,中国的经济都是高度开放的。我国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比很多发达国家高,而且我们在技术方面跟国际也是充分接轨的。从对内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多行业已经逐渐向民营企业开放。另一方面,在金融行业 ,私人企业的进入障碍非常多,外资的进入也很困难。从走出去的角度来讲,金融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极不相配。比如在中亚地区,我国银行的代表处或分支机构才不到十家,金融业服务完全跟不上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的需求。

 

  其次是准入问题。以银行为例,外资银行想要进来,需要满足资产要求—拟设外商独资和合资银行的外国银行在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拟设分行的外国银行在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200亿美元,另外还有连续盈利、开设代表处等要求。在这种制度设计下,我们担心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银行都满足这些资本金的要求,然后纷纷进入中国;相反,东南亚、中亚国家的银行因为不能满足这些资本金的要求,却不能进入中国。正因如此,我们想在东南亚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就会面临对等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准入方面的制度设计需要更换思维方式,不能从业务规模或者盈利角度出发,而应该从能否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考虑。和盈利挂钩不是宏观审慎。另外,我国的金融业监管框架已经与国际接轨,比如与巴塞尔协议Ⅲ、FSB金融稳定委员会的规则接轨,但是在准入方面却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在金融业准入方面还需要改变。

 

  此外,国际上讲究监管的协调和合规的相互认定。如果我们在金融监管制度设计上与国际接轨,得到了国际的认可,那么我国的金融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在监管合规上,都可以节省很多成本。

 

  程漫江中银国际控股研究部主管:金融业准入和对外开放的时间和路线图,确实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现在如果不开放金融业,外资金融机构也一样可以进入中国市场,我们过去讲的开放主要是针对像高盛、大摩这样的大企业,而现在很多外资小公司,即使在没有准入许可的情况下,也一样可以在民间开展业务。所以,哪怕金融业不开放,外资企业甚至外国的一些非正规企业,还是有很多的空子可以钻,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只有光明正大地推进金融业开放,才能名正言顺的对其实施监管,从而真正保护中国居民的切身利益。比如类似传销形式的一些外汇产品,最终会损害中国居民的利益。从这个意义来讲,中国金融业的开放是非常紧迫的问题,在开放的同时,必须要使监管更加适应开放的要求。

 

  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引狼入室”?

 

  主持人王海明:扩大金融业准入和业务对外开放是否就是“引狼入室”?是否会给本国金融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看待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程漫江:从宏观角度来讲,我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前20年的对外开放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我们也应该更多关注外国投资者的应对变化以及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任何一个国外的银行或者实体企业,不会将进入一个非本土国家开展的业务当作主流业务,它们都是从本土或者本集团的最高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在开放过程中各个经济主体的不同选择,而不能简单地确定这种影响的好与坏。

 

  任若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我觉得能否计算金融开放带来的风险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并不清楚国内目前有多大的金融风险。比如地方债,虽然我们给出了一个统计数据,但是这只是一个存量概念,不能计算出其中有多少是坏账,也没有评估违约风险有多高。而且除了地方债之外,还有很多风险,比如信托违约风险、民间高利贷风险,这些风险我们都不能给出清晰的统计数据。

 

  从全世界的历史经验来看,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发生金融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我认为各个层次的人都需要建立起这样一个概念,即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周期性变化,有繁荣自然会有衰退。现在大家可能还比较理想化,对于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

 

  如何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

 

  主持人王海明:在开放的大形势下,金融业该如何采用新的模式进一步扩大外资准入?外资股比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哪些金融业务可进一步对外开放?

 

  张正鑫: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扩大金融业开放?首先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其次是审慎监管,最后是安全审查机制。我们不应该把金融业列入到负面清单中,而应该视它如一般服务业一样。另外,在金融业开放方面,我们也应该尽快达成共识。现在,中美双边BIT谈判已经进入到第14轮,还有中韩自贸区 、中澳自贸区等等谈判都有希望在今年达成。而金融谈判是自贸区谈判的关键,我们应该尽快就下一步如何开放金融业达成共识,以免成为自贸区谈判的阻力。

 

  程漫江:我们可以推进金融业开放,但是同时要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外投资者的想法做更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市场现在能够提供给跨国集团的业务机会,我们不应有过高的估计。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是,如何打破中国的国有银行全面主导金融市场的局面?如果不打破这一局面,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或者其他的金融深化都将难以进行下去。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