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之必然

  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2017年工作重点。接下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同样确定了2017年“三农”工作的主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首提,是始自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在这一中国最高级别的“三农”会议上,首次阐述了“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而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从“着力加强”到“深入推进”表述力度的增强,再一次强调和夯实了这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主线。


  作为我国第一产业的农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不过,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也正在累积。比如,在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十二连增”喜人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进口量增加和库存量增加的“三量齐增”现象;在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这一方面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和供给失衡、价格倒挂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受生产高成本和产品低价格的双重挤压,农民费劲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卖不出好价钱,不但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中国农业竞争力、农民对收入的支配能力严重下降。与此同时,粗放型发展方式普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总体滞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透支,更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


  各类叠加的问题已经开始倒逼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意味着,在农业发展面临的总量不足矛盾大大缓解的基础上,未来要改变过去为了拼农业发展总量而不计成本和资源代价的生产方式,要改变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质优产品少的现状,要通过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质”的需求转变,来切实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作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农产品供给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在改革推进中,一是应形成农业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配置的引导机制,打破阻碍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推进国内外农业资源、三次产业之间的资源,以及农业内部产业之间的资源合理配置;二是要将优化供给结构作为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首先要求我们在优化产品结构上下功夫,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实现中高端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其次是注重优化区域结构,即推动资源要素优化重组,促进生产向优势区聚集,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生产力布局。再次是注重优化产业业态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拉动农业产加销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同时,还要从外延式、粗放式增长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式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后是优化经营体系结构,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从业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内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极高,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农业引导机制。同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充分尊重农民和其他经营者的主体地位,不使用强迫命令、不搞“大推大进”,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在科学和正确的轨道上推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改革必须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真正落实到发展农业、造福农民之上。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