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产经分析 > 正文
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58.1% 缘何会有少量出口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8.1%的大背景下,为何还会有少量的出口?这对我国的能源安全是否会产生影响?记者在采访业内人士后发现,在成品油市场供需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适量的出口是市场运作中的必要步骤。

 

  7月10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5197万吨,进口成品油1526万吨。与此同时,上半年我国共出口原油25万吨,出口成品油1367万吨。据了解,去年,我国共出口原油162万吨,出口成品油2851万吨。与2005年相比,在原油出口量大幅减少的同时,成品油出口量增长了超过一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査道炯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市场经济思维下,资源品有进口,有出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作为市场行为,两者并不矛盾。石油产品也不例外。”

 

  出口地区多为周边国家

 

  据了解,2013年,我国共出口原油162万吨,出口成品油2851万吨。记者从卓创资讯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石油出口的目的国多为周边国家,包括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以及拉美地区的古巴等国家。

 

  “出口日本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签订了长期贸易协议,协议中规定中国向日本出口石油,而日本向中国出口技术和设备等。出口朝鲜、古巴以及巴基斯坦等国,则主要是出于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卓创资讯石油行业分析师高健告诉记者。而对新加坡的原油出口则是源于2002年中海油与香港和黄集团旗下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联合开发的文昌油田投产,协议中规定按外方出资比例,将共同开采的原油总量的40%经由湛江海关出口到新加坡。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共向朝鲜出口原油57.8万吨,向马来西亚出口原油19.4万吨,向日本出口原油64.6万吨,向美国出口原油19.9万吨。

 

  相对于我国日益攀升的进口量和消费量,162万吨的出口量相差悬殊。去年我国全年的原油需求量为4.9亿吨,显然,适量的出口对国内市场供求的影响微乎其微。

 

  成品油供应量超过需求量

 

  值得注意的是,成品油出口量的增长也映射出我国炼化产业产能过剩的现实。“国内成品油资源多,有一部分资源不得不选择出口。”卓创资讯石油行业分析师胡慧春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石油央企总炼油能力约5亿吨/年,地炼炼油产能也达到1.1亿吨/年左右;2013年共生产成品油(包括汽油、柴油和航煤等)约2.7亿吨,成品油供应量已逐步超过需求量。

 

  据了解,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总炼能实现了翻番的增长。中国石油2005年炼化产能约600万桶/日,与当时的石油需求相近。然而到2013年炼能翻了一倍,需求却仅增长了60%左右。2013年的GDP和石油表观需求增长分别是7.7%和2.3%。此前有分析认为,若今年国内GDP增长为7.5%,那么原油需求可能仅增加2%。但是炼能方面却预期有6~7%的增长。对比之下,产能严重过剩。

 

  为缓解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石油央企在今年初调整了炼化行业的发展步伐。中石油决定新建的广东揭阳炼化和云南昆明石化的投产时间都较原计划推后2~4年,此外位于河北的华北石化改扩建项目正式启动的日期也从今年推迟到了2015年。

 

  面对过剩的产能,业内人士也一再提出降低开工率是迅速减少国内供应的选择之一,同时增加出口也是另一个选择。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12年来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主营炼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在73%左右,而山东地方炼厂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在38%左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79%~83%的装置平均利用率。

 

  査道炯表示,炼化行业的产能过剩,需要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应该关注企业是能够自负盈亏,是否依靠国家不同形式的财政补贴维持运营规模。“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的总产出量提高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做的如何;所产油品的品质、品种是否能够满足国内减排的需求。同时,还应注意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品种、品质而言是否具有竞争力。”

 

  与进口量增长并无矛盾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品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使石油产品出口海外与我国当前的能源供给形势形成一种理论上的矛盾体,但业内专家认为,对这一市场行为不必做过多猜测和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勤华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的国际能源形势下,应该树立一种开放的能源安全观。“不是只进不出、自给自足才能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包括资源丰富的美国和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这种开放的市场模式。”査道炯的观点与许勤华不谋而合。他指出,进口只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同时尽量少出口,这种观点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思路。“市场经济思维下,有进口,有出口,很正常。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家稻米加工厂需要靠购买水稻才能生存,它的加工量,除了维持员工的日常消费需求外,向外出售大米,则是维持它持续运转的必要条件。”査道炯指出,出口油品的基础是我国的原油提炼能力超出了满足国内需求的程度。“出口的现实意义是维持我国炼化行业正常运转。不同需求方,可以从众多的出口来源购买同等品质的油品。”显而易见的是,由于目前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的产能过剩,整个国内市场供大于求,适当的出口成为解决我国部分油品“富余”现状的一种途径。

 

  “关键不是出口与否,而是加工-出口过程中,炼化企业的获利情况以及出口油品的附加值如何。”而目前这种进口劣质高硫含量的原油,出口质量好的成品油的形式对我国来讲显然并不划算。

 

来源:中电新闻网




注:以上广告为调用百度推广广告非本网自主发布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