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本网公告    收藏本站
    首页  >    政策动态 > 正文
《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规划》解读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势头良好,“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2011年投资境外资产约达1.5万亿美元,纳税117亿美元,当地雇员78万人,受到普遍欢迎。


  日前,商务部对外公布了《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刚要》,明确了2011~2015年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包括:新的战略地位与内涵、国内和国外影响因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下面就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


  “走出去”新的战略地位与内涵


  实施“走出去”战略10年有余,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其新的战略地位与内涵。首先是走出去”的战略地位。“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将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即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在稳定和扩大吸收外资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


  其次是“走出去”战略的内涵。核心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资源跨国界对外流动,在更大市场空间整合资源。“十二五”时期: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农业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

  影响“走出去”的内外因素


  “十二五”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外部机遇大于挑战,充满发展机遇,国际产业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各国与我国开展有经贸合作意愿加强。发达经济体对国有企业投资管制减少,新兴经济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方兴未艾。面临挑战制约,部分国家经济衰退、金融动荡,市场风险增大;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复杂,境外安全风险加剧。中外之间文化、利益矛盾增多,少数国家投资保扩主义升温,我国企业国际化阻力和经营困难增多。二是国内发展增添动力,表现为对外开放从市场换资金、换技术到市场互换;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务日益艰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原产地多元化、市场和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赋予对外投资合作新使命;参与全球化分工需要自己的跨国公司;综合国力显着提高,产业优势进一步显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和体制机制、人才制约。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指导原则一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二是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三是多措并举、相互促进;四是促进发展和风险防范兼顾。发展目标是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7%(“十一五”期间,实际34%)。


  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围绕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主要任务是“三个优化”,一是优化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推动产业升级。二是优化对外投资合作市场布局,提高参与国际分工水平。三是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培育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主要措施是“三个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促进体系。二是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三是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经济全球化需要相互投资


  世界经济低迷,需要外国投资;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体系深化,市场分割更加扁平化,中国企业需要走出去。中国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发展战略,自主决策、自我发展,要与世界各国政府、工商界、媒体和民众互相信任,避免非经济因素干扰正常的商业活动,推动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政策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