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探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4-13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发酵,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形成,对金融环境造成较大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尤其是金融风险成为首要任务,信贷资产风险是金融风险的关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信贷资产风险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本文聚焦国有商有银行信贷资产现状、分析信贷资产风险成因、提出风险防控对策,介绍中国银行临沂分行在化解信贷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期望对信贷风险管理有所助益。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状况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总体较好。贷款占比稳步上升,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断加大,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有所提高。根据银保监会公开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128.43万亿元,同比增长10%,总负债为117.79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1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20年末,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万亿,次级0.54万亿、可疑0.41万亿、损失类0.16万亿、不良贷款率1.52%,同比增长7.7%。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从宏观因素分析:


  (一)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部分企业信用违约风险加剧。


  一方面,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部分企业出现了供过于求、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经营困难、减产限产甚至破产倒闭,使企业资金链断裂流动性枯竭。另一方面,去产能使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从一批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生产不安全的企业中逐渐退出,实现市场出清,引发相关企业坏帐大量增加,使企业产生严重的信用违约,银行信贷风险大量积聚。


  (二)企业担保圈抱团取暖,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逐渐显现。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各企业通过相互担保或连环担保形成担保圈。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不断增长,担保贷款也随之增加。担保圈的形成使处在利益链条中的各个企业密切相关,更有利于风险传播,圈内一个企业的风险会沿担保链条扩散传导,引发圈内其他企业风险,风险一旦扩散影响较大。近年来,担保圈贷款风险逐步显现,贷款风险“沿链”、“沿圈”向上下游企业和行业传染,涉圈企业经常出现被诉讼、缓贷等问题,引发企业连锁反应,部分技术水平较高、经营良好的企业由此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担保圈风险化解形势严峻,银行信贷风险增加。


  (三)部分企业信用诚信度较低,信贷风险防控障碍重重。


  部分企业法制意识淡薄,信誉较低,借转制、转型、转产之机悬空债务、通过转移或出售企业有效资产逃废债务、通过企业分立逃废债务。通过抽空原企业资产的方式来创办新公司,逃废原企业债务,让银行信贷资产处于悬空的状态;通过虚假破产方式债务重组,迫使商业银行对部分债务本息进行核销处理;直接通过地方政府的干预,迫使商业银行放弃对原企业债务的受偿权利;或者通过虚假破产的方式,在原企业破产后将原有的生产部门划分到多个企业进行新企业的重组,达到不履行原有银行债务的目的。


  &从微观方面分析:


  (一)信贷业务流程不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从现行信贷管理机制看,信贷管理环节仍存在许多缺失、缺位的现象。在信贷业务流程中,重视贷前管理,忽视贷后管理,增加了信贷业务风险;在贷款审批决策环节,过多考虑短期经营业绩,片面顾及银企关系,追求存款、产品、结算等指标效益,随意放宽或变通贷款条件,给信贷资产安全埋下了隐患。某些银行过分重视形式要件,轻真实背景核实,部分企业为获取银行信贷支持虚构贸易交易,银行盲目授信造成贷款风险;某些银行过分依赖形式抵押,轻担保可实现性,抵押物存在瑕疵,贷款出现风险处置抵押物时,出现“贷款时足值,处置时价低”的局面,造成贷款风险。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备,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信贷内部管理控制失效,出现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以岗谋私和以贷牟利的现象,授信业务违规问题不断暴露,造成潜在信贷风险。部分从业人员涉嫌道德风险,比如,个别机构高管以权谋私,以贷牟利,带头违规,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审批发放贷款,给银行信贷资产造成巨大损失;某些行信贷管理混乱、员工行为管理缺失,给经办人员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对客户提供的虚假资料或存在的明显风险不反映、不揭示,甚至内外勾结,损公肥私铤而走险,带来潜在的信贷资产风险。问责机制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震慑作用发挥不够。


  (三)信贷管理人才缺乏,员工素质亟待提升。


  银行信贷员工专业培训较少,风险管理的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决定了信贷资产质量高低。业务素质较低的信贷管理人员缺乏识别和预判风险的能力,难以主动防控风险。比如对相关环保政策了解不深入,对环保不达标企业放贷,形成信贷风险资产。个别银行信贷员工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准确,导致信贷风险;还有部分信贷资产风险因为信贷管理人员能力不及、操作不合规所致。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成为信贷风险防范重要的因素。


  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防范信贷资产风险能力


  1、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研究,及时了解国家经济金融调整政策,密切关注产业政策走势,研判短期风险特征和中长期发展趋势,有效管控和引导市场预期,积极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以山东为例,在行业选择上,重点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现代物流、涉政类业务、国企并购、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八大授信领域。在期限结构上,重点支持风险相对可控的基础设施类、大型交通设施、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中长期融资项目,合理控制短期授信业务占比。


  2、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和处置,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研判显性风险并警惕潜在风险,防范单个机构引爆系统性风险。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新旧动能转换中淘汰产业、产能过剩行业,要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加大主动退出力度,并通过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防范集中性信贷风险。


  (二)多措并举,防范化解不良贷款。


  1、加强对担保圈债务的风险监测。贷前调查需利用多种渠道,摸清企业担保信息。对潜在风险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制定风险防控预案,采取一户一策措施,有效化解潜在的重点风险大户。有序开展“破圈断链”工作。对陷于担保圈困境的先进技术型企业,采取新增授信支持、展期续贷、降低融资利率等措施,确保企业授信稳定,减轻企业负担,防范信贷风险蔓延。


  2、加快不良处置清收,化解信贷风险。


  建立不良贷款台账,摸清不良“家底”,实行清单管理。加强呆账核销计划管理和序时进度管理,做到“应核尽核”。通过精准施策,综合运用现金清收、批量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处置不良工作。对于潜在的不良,要早预判、早准备,提前谋划处置路径,尽早与政府及监管部门沟通处置方案;及时做好对新发不良的诉讼、查封、执行工作,提早采取措施,严防企业逃废银行债务。


  3、充分发挥债权人委员会功能作用,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改善担保关系,严控企业过度融资,逐步化解担保圈风险。由债委会主席行牵头测算、核定企业联合授信额度,做到增信有度减信有理,债委会成员行之间信息共享,避免企业多头授信。


  (三)强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构建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


  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完善金融领域信用管理制度,促使企业诚信经营,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针对失信人进行惩戒,通过对失信者进行媒体曝光,真正做到“打击一批,震慑一片”的效果,逐步净化信用环境。二是加大对企业逃废债打击力度。建立完善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将欠债“老赖”黑名单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实施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禁止借兼并重组逃废银行债务,创造诚实守信的金融环境。三加强风险信息共享,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内部的信息互通交流机构,完善信息报告与反馈体系,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加强行业联动,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水平。


  (四)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1、商业银行要不断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合理设置内部控制机构。管理体系要覆盖全部的信贷部门、相关岗位和业务人员。各部门、各岗位及具体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利,做到责权清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监督,堵塞漏洞,形成风险防控合力,从源头上预防权力滥用。


  2、要健全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等风险控制制度,严格落实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贷款“三查”制度。规范开展贷前调查,把好授信客户和项目准入关口,筑牢第一道防线;严格贷中管理,严格落实放款条件,确保贷款背景和用途真实;加强贷后管理和贷款资金监控,采取内查、外核、访谈等手段,对客户贷后资金流、单据流、货物流、贸易背景真实性、诉讼等进行全面核查,做好贷后跟踪监测,防范授信资金挪用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3、要按照风险控制流程化管理的需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信贷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明确风险点的排查、识别、评估、防控措施及问责机制,实现对信贷风险的全天候、全流程、全覆盖监控,将防范化解信贷风险落到实处。


  (五)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机制,重塑信贷文化。


  1、不断加强客户经理队伍教育,对客户经理在营销及业务办理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行为守则,努力提升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防范道德风险及内部操作风险。


  2、要以案为鉴,引导干部员工特别是信贷工作人员汲取教训,强化规矩意识,严守道德底线,严明信贷纪律,改进工作作风,严格履职尽责,树立正确的业绩观。在放贷、管理、清收中主动作为,守住每道风险关口,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坚决遏制不良资产冒升、规范信贷管理、防范信贷资产风险。


  3、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和完善“知责履责、失责追责”的管理机制,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尤其要把因客户“带病准入”而形成重大信贷风险的贷款审批人作为主要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明确风险责任,落实追责机制,凡风险贷款化解不力的,除严肃追究贷款原责任人的责任外,还要追究现任领导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制度执行监督到位。


  (六)注重信贷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开展常态化、分层次的培训,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研究成果展示、业务基础知识培训等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夯实基础理论,不断提升信贷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强化专业序列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序列队伍评价体系,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强的信贷专业队伍;要实行信贷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机制,严格资格管理,把住准入关,真正落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进一步提高信贷员工识别风险和把控风险的能力,降低因业务素质不过关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四、中国银行临沂分行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成功经验


  (一)做好政策穿透管理,加大授信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多次举办“信贷投向和部分行业授信政策”视频培训,将授信政策及时传导,引领基层机构做好客户筛选和营销。


  二重点支持“山东省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名单内的优质项目,支持在技术专利、市场壁垒、成本控制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集群或者龙头企业。2020年,中行临沂分行组织了2期“百场千户”银企对接活动,共对接授信企业175家,金额11.5亿元,实现融资金额7.8亿元。


  三是按照国家“六保”、“六稳”要求,积极扶持外贸出口企业,2020年实现出口企业融资2亿元,解决出口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是结合临沂经济特色,探索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业务,陆续推出了区域特色的天元商票质押融资、兰花商租通宝、应收账款融资等特色产品业务,实现了YM集团、ZZ网融资平台业务的对接。


  (二)强化资产质量管理,不良资产实现双降


  一是“一户一策”制定化解方案,重点不良项目完成处置。对大公司项目列明清单、倒排工期,坚持应诉尽诉、应核尽核,不断加快处置进度。GK公司5954万元和ZC公司4429万元完成核销、XH公司实现12800万元全额现金清收。JS集团2.16亿元实现核销批复,对公存量不良基本出清。


  二是加强潜在风险管理,稳定资产质量。按季召开全行资产盘存会议,逐行逐户对接情况,通过排查,新纳入客户8户,部署跟踪清单内客户发展变化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摸清风险底数,真实准确反映资产质量。通过正确定策,成功收回JT公司4000万元潜在不良授信,客户结清退出。


  三是加强预判和预警,推动重点高风险客户化解。加大管理力度和频度,YT集团、XZ公司等客户风险保持稳定,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