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五大上市险企!前5月揽1.29万亿保费 谁领跑全场?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17





《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未官宣和未定档的情况下上线开播,突然爆火!疫情之下,保险需求被激发,险企能否也上演一场“乘风破浪”戏码?


近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0年1至5月保费收入全部出炉。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在2020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累计实现总保费收入约1.29万亿元,同比增长6.39%。新华保险以32.12%的增速继续领跑。


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表示,上市险企5月保费进一步改善,财险在经济复苏推动下保费恢复平稳增长,寿险代理人红利、老产品炒停和低基数三大原因推动保费持续改善。


该团队同时透露,资产端当前股价反映过度悲观的无风险利率预期,且经济复苏超预期及货币政策走向“宽信用”支持资产端成为板块最大的超预期。


揽收保费约1.29万亿元


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收入正缓慢复苏中。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总体看来,今年1至5月,五家上市险企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2918.1亿元,同比增长6.39%。除中国平安(集团)保费增速微微下滑外,其余4家均有所上升,但增速仍分化较明显。


其中,中国平安(集团)原保费收入3827.6亿元,同比下滑1.43%,负增长持续收窄。中国人保(集团)原保费收入2807.3亿元,同比增长3.27%;中国太保(集团)原保费收入1795.1亿元,同比增长3.97%。


以寿险为上市主体的两家上市公司的保费收入仍然保持了较高幅度增长。中国人寿前5个月原保费收入3698亿元,同比增长14.99%;新华保险原保费收入790.1亿元,同比增长32.12%。


人保寿和平安寿负增长收窄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前5个月,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五家寿险公司合计实现原保费收入8735.5亿元,同比增长5.39%。


从保费增速来看,前5个月,5家寿险公司仍呈两升两降一平的分化态势,与前4个月情况基本一致。除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因前期积累大量保费实现较快累计增速外,人保寿险和平安寿险仍处于负增长持续收窄阶段。


其中,新华保险前5个月累计揽收保费收入790.1亿元,实现32.12%的亮眼增速;中国人寿揽收保费收入3698亿元,同比增长14.99%。


太保寿险前5个月实现保费收入1164.7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人保寿险和平安人寿前5个月保费收入仍为负增长,但均有收窄之势。人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619.9亿元,同比下滑6.22%;平安人寿实现保费收入2462.8亿元,同比下滑7.05%。


“各险企加强渠道增员+产品推新,将收获新单与新业务价值同增。”对于二季度寿险展望,方正非银左欣然团队持乐观态度。该团队分析称,产品上,各险企推出了升级或缩减缴费期健康险产品推动销售,与此同时,渠道建设上延续积极增员策略,当前人力均已恢复疫情前状态。此外,一季度疫情造成的需求压制大幅缓解,二季度低基数更为保费增势助力。


产险保费稳中有增


随着疫情控制、经济复苏、车险需求的恢复,前5个月,3家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均实现了稳步增长。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数据显示,前5个月3家产险公司合计实现保费收入3833.4亿元,同比增长6.69%。其中,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006.3亿元、1196.7亿元、63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46%、9.63%和12.11%。


从5月单月保费收入来看,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保费分别约为359亿元、231亿元、12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15%、16%。


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分析称,5月经济复苏、新车销量大幅改善是车险新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根据乘联会数据披露,2020年5月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长1.8%,是2020年以来首次恢复正增长。


根据平安财险分险种数据,5月单月车险保费增速9.9%,非车险增速25%,意健险增长46%,各险种单月增速均较上月有所回落,恢复常态化增长水平。“财险业务刚性特征显著,经济复苏及复工复产背景下当前财险保费已恢复平稳增长,后续业务向上空间打开。”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认为。


健康险成绩喜人


记者同时注意到,疫情加速了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两家健康险公司也因此取得了持续喜人的成绩。


其中,人保健康实现保费收入181.1亿元,同比增长53.21%;平安健康实现保费收入40.6亿元,同比增长61.75%。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制表)


  转自:中国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