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发布2021春节报告:快递发货量为去年4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2-17





  2月17日,阿里巴巴发布春节消费报告《把爱送回家》,报告显示,今年1亿人就地过年催生诸多消费新现象:家乡年货反向狂奔与淘宝式拜年相映成趣,人们在疫情与亲情之间寄“乡愁”;一人食、半成品年夜饭,拓展了年夜饭外延。菜鸟数据表明,2月4日至2月 15日,春节不打烊发货量是2019年农历同期4倍,90后、00后初掌年货置办权,年货消费更加年轻化、品牌化、智能化。


20210217145202834.jpeg

20210217152217873.jpeg

20210217152235904.jpeg


  “黑科技年货”消费增速同比超100%


  菜鸟数据表明,2月4日至2月 15日,春节不打烊发货量是2019年农历同期4倍,三通一达快递发货量达到2019年农历同期8倍以上。从去年腊月廿三到廿六,青海、天津、云南、广西、海南、广东、宁夏、四川、重庆、内蒙古为包裹流入涨幅前十大省份(相比2019年春节),这些省份多为劳务流出大省。


  就地过年,父母从老家寄来当地特色食物,几千万城市青年被爱投喂,“年货反向狂奔”取代“后备箱里的土特产”。菜鸟数据显示,从腊八到小年,今年从县区寄往大城市的包裹平均增长2成以上。其中,甘肃、贵州、重庆等人口流出大省,“家乡味”寄出同比增速最靠前,贵州的酸菜、湖南腊肉、重庆辣子、云南火腿成网友呼声较高的年味。


  90后、00后登上家庭舞台C位,初掌年货置办权,年货消费更加年轻化、品牌化、智能化。孝敬长辈有了新三大件,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黑科技年货”消费增速同比超100%、300%,洗地机更大涨18倍。


  在酒水品类中,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杏花村在国内老字号春节销售10强中占据5席。天猫国际数据显示,2月4日-2月15日期间进口洋酒销售额同比增长10倍。


  “健康年礼”也在崛起。天猫数据显示,雷允上、同仁堂、片仔癀等品牌,相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196.3%、173.9%、108.7%,按摩枪同比去年春节成交额长了超7倍。舒服过年、健康过年背后,是国内消费逐渐超越“面子”、重视“里子”。


  春节档电影报复式反弹


  春节档在跌宕一年后,终于迎来报复式反弹。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上午9时30分,中国电影市场2021年度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总观影人次达2.29亿。


  从1月28日至正月初四,超13亿人次涌入优酷刷剧观影,日均观看时长接近1.5小时,年轻人最想看的电视剧是《乡村爱情13》。


  线下购物也十分火爆。全国65座银泰百货消费人数与金额同比2019年农历同期增长46%和近20%,定时达订单数增长7倍。从消费用户年龄分布看,00后和60后占比都在提升。当然不同城市用户的偏好也有所差异。数据显示,春节最爱K歌的城市是重庆,SPA之城是上海,最爱亲子游乐的是北京,密室逃脱排第一的是重庆。


  此外,居家生活成了健身好时光。在闲鱼上,划船机、筋膜枪、跳绳等健身器材在同城交易火爆。经一年历练,人们更懂得在防疫常态化之下,自我放松、自我愉悦、自我激励、自我提升。


  省内深度游火爆


  在春节前,阿里健康医鹿APP新冠核酸检测预约服务已覆盖超159座城市,支持上门核酸检测预约的城市已超100座,核酸检测式拜年堪称新社交礼仪。


  出行半径小了,周边游、省内深度游成为替代选择。飞猪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不再是三亚、昆明、丽江、桂林、西双版纳,而变成杭州、上海和深圳等一线、新一线城市。春节期间,飞猪平台本地游预订量同比涨超660%,玩酒店、逛景区和“云旅游”,直接带动电竞酒店、宠物民宿、包栋型轰趴别墅客单价30%-100%的涨幅。当然,有足不出户的年轻人,索性通过旅行直播解馋。大年三十晚看乐山大佛“0时抱佛脚”、隔空品味香积寺非遗年夜饭,今年飞猪旅行直播观看人次同比涨近1000%。


  高德数据显示,2月12日-2月15日,出行人数虽同比增长162%,人均导航里程却同比降低三成,说明更多人选择了短途出行。新能源车的出行大大增加,春节期间上高德地图搜充电站人数同比增长315%。此外,为了服务就地过年人群,高德打车今年留守的网约车司机是去年同期的3.9倍。


  今年,阿里巴巴不少业务单元的AI创造了“春节值班”新纪录,促进了更多团圆。阿里达摩院发挥科技优势,升级多个地区的方言识别能力,今年已在河北省完成超过26万通防控流调电话。专职“最后三公里”物流服务的小蛮驴物流机器人,为全国多个社区提供“无接触配送”。在一些菜鸟猫超仓,菜鸟“小蓝人”AGV每天可分拣数十万包裹,保障民生配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转自:北京青年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