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之大数据 | 数字经济的“新鲜血液”产业变革的“幕后英雄”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25





一场疫情让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而“新基建”却让人看到前方的曙光。



这是一场“冰”与“火”的较量。


当下,我们身处世界最安全的核心区域,与最勤劳努力的人群在一起,万家灯火虽不辉煌,但仍充满活力。


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为了人们的“岁月静好”,新基建肩负使命,负重前行。


在社会认同度最高的新基建七大领域中,大数据中心被称为是海量信息时代的诺亚方舟。新兴产业的未来发展将大量依赖于数据资源。


且看当下,新业态都已经呈现数据化,新产业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可实现服务模式的延伸,大数据就像数字经济的血液,在循环中不断更新,最终实现服务业的升级。


如果说,5G、人工智能等社会发展变革的“先锋”,那么,大数据则是推动这场变革的“幕后英雄”。


数字经济的“幕后英雄”


新基建主要表现在数字化、智能化上,核心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其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这也是社会认同度较高的数字经济重点领域。其中,大数据中心这个细分领域亦备受关注。


大数据,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能力超强的数据集合,对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其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为精准决策提供参考。


在IOT(万物互联)时代,除了互联网行业海量的信息、交易和交互大数据外,各种智能硬件每分每秒都在源源不断产生无数的“非结构化”的原始大数据,并构成了数字产业的“新能源”。


举个例子,智能手表产生的人体健康数据能服务于智慧医疗,智慧家庭和智慧社区中各个监控摄像头产生的数据能服务于智能安保,自动驾驶迫切需要智慧交通大数据所活地图引导,这些实时大数据的“大”不仅仅只是“海量”,还要“在线化”转化为各个产品的算法模型。


纵观当下,放眼望去,从国家政务到各大行业,大数据无不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本次疫情为例,自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技术对疫情发展的实时跟踪、重点筛查以及有效预测等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部门与公安、交运、通讯等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数据汇聚以及数据融合需求越发凸显,这直接成为了疫情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是否有效的数据支撑。


同时,疫情发生之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及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积极部署5G基站,帮助疫情严重区借助5G技术完成远程会诊,大大提高了会诊效率;百度地图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出的迁徙大数据平台可进行无时延升级,开放查询的城市从100个扩展到了300多个,为用户提供全国热门迁入迁出地、迁徙规模指数、城内出行强度等一系列情况,为“抗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教育机构延迟复工复学时,在线办公、云视频、云会议、云教学等助力政企机关顺利复工复产。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5G基站的部署、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是云视频会议、远程办公以及视频服务商的顺利开展等,都必须依托“数据中心”这一重要的基础设施来实现。


此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技术领域需求大数据分析系统,例如金融行业需要使用大数据系统结合或者机器学习方案进行信贷风控,零售、餐饮行业需要大数据系统实现辅助销售决策,各种IOT场景需要大数据系统持续聚合和分析时序数据,各大科技公司需要建立大数据分析中台等。


可以说,大数据犹如数字经济的“新能源”和“血液”,它虽不显山露水,但却是“幕后英雄”。谁掌握的大数据越多、数据分析力越强,谁就越“智能”。


信息化浪潮推动大数据快速增长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主要国家和企业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在此背景下,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就近三年(2017年-2019年)来看,全球数据中心IT投资规模增长率分别为8.4%、10.5%和7.1%,其中,中国分别为14.7%、17.8%和13.5%。


无论是去全球还是中国,大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的增长率均高于全球GDP增长率(2.3%)和中国GDP增长率(6.1%)。


(注:数据来源于赛迪顾问)


从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中国大数据中心的投资规模增速远高于全球增速,这主要受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影响。民生证券指出,2019年中国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规模达到1560.8亿元,同比增长27.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1%)。


当然,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在中央层面,出台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相关政策,十多个地方也已经设置了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30多个省市制定实施了大数据相关政策文件,多层次协同推进机制基本形成。


同时,建设了贵州、京津冀等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示范区,以及5个国家大数据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目前,国内做大数据的公司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在已经有获取大数据能力的公司,如运营商、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以及华为、浪潮、中兴等国内领军企业,涵盖了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以及数据安全等领域;


另一类则是初创的大数据公司,他们依赖于大数据工具,针对市场需求,为市场带来创新方案并推动技术发展。其中大部分的大数据应用还是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服务。


然而,尽管如此,国内数据中心产业总体起步较晚。市场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美国占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40%份额,而中国紧随其后,占比全球排名第二,但仅占8%的市场份额。


另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流量不断增加,我国数据存储利用能力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每户平均月流量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企业数据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目前只有不到2%的企业数据被存储下来,其中只有10%被用于数据分析。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数据中心也就是IDC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数据产业链成长空间开启


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下,数据量和计算量呈指数爆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更新迭代周期加快,数据中心将迎来发展提速时代。


首先,我国大数据发展空间充满想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40%的IDC机柜在美国,我国只有8%,而我国互联网用户显然多于美国,这意味着大数据中心发展空间很大。


其次,产业链发展潜力大。大数据产业包括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工业大数据、行业大数据、大数据产业主体、大数据安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预计,2020-2025年,我国IDC市场累计将超过1万亿元。他认为,大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个很长的产业链,包括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光模块,还有电源、软件、网络、机房。



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第三,AI众多场景化应用落地,为数据中心发展打开新的成长空间。5G发展、AI生态完善、VR/AR、自动驾驶、高清视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需求也将为数据中心市场发展与服务模式创新打开成长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几乎各个行业、领域都需要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据赛迪顾问数据显示,未来3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保持12.4%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2年,IT应用投资将达到5250亿元。到2030年数据原生产业规模量占整体经济总量的15%,中国数据总量将超过4YB,占全球数据量30%。(记者 吴晓芳)


  转自:通信信息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