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保护 留住城市的“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武长鹏    时间:2021-12-03





  看历史,承载厚重文脉


  近日,涡阳县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新华街区,被列为安徽历史文化街区。当地的包公祠、城隍庙、魁星阁、三清观、拴马桩、落轿亭……众多人文景点承载着历史厚重文脉,让人回味悠长、流连忘返。初冬时节,记者一行人来到老街,漫步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说起这条街,涡阳人都充满了感情,可以说整个县都起源于此。”涡阳县城关街道向阳社区书记王海坤指着一处处遗迹,兴奋地向记者介绍,“这是杏花村古井,原来这个地方就叫杏花村,在涡阳建县以前就有了。”

  进入老街口不远处,一口老井位于一处丁字路口。井为青砖砌壁,深约8米,井径0.6米,井亭、井圈已无踪迹,青石井台已变成水泥井台。“这个古井井口是用青石建的,杏花村的村民都吃古井里的水,井壁周围一道道深沟,都是人们提水时绳索留下的印痕。”王海坤介绍。

  当地居民说,古井底下直通涡河,所以井水甘甜。当年杏花村村里村外皆是杏树桃树,春天杏花盛开,灿若红霞,过往客人可以在此品茶歇脚,杏花村俨然成了一处繁华的小城。“据说,华佗还曾用杏花村古井里的水给老百姓治病。”城关街道红旗社区书记信万里说,当年华佗游医时路过涡阳,发现这里出现了瘟疫,华佗就留下来给村民治病。因为患者众多,需要更多药物,所以华佗就把很多中草药放进古井里,让人们饮用古井之水,最终消除了瘟疫,拯救了万千性命。“人们为纪念华佗,就在古井旁边建了一座华佗庙,又称‘华祖庙’。”信万里说,原来这条街就叫华祖庙街,解放后改为“新华街”。记者发现,在新华街区里,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历史建筑10处和4条历史街巷。

  “华佗庙共有5间,1864年建县就有了,供奉着神医华佗。”说话间,王海坤带领记者走在青石板铺成的路上,进入一个大院,院落长满了桂花树,初冬时节,偶有零星桂花挂在枝头,散发出缕缕清香。这个大院就是华佗庙的所在地。“三间主房两间耳房,上面全是小青瓦,保存完好。”王海坤说。远看那些小青瓦,里面长出了不少瓦松,冬夏交替,瓦松青了黄,黄了青,和华佗庙一起看着晨起、看着日落,感受着世间的沧海桑田。

  探古宅,穿越时空怀古

  行走在狭长的街道上,进入悠长的胡同里。新华老街区年代最久、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庙宇和古宅,隐藏在闹市商业街中,渐渐被人们所遗忘……

  王海坤介绍,清同治三年(1864年),为方便镇压捻军,强化统治,当时的安徽巡抚唐训方会同布政司英翰上奏清廷,在雉河集设立涡阳县,建县后,盐行、布行、药店、商号林立,商贸扩大,逐渐繁兴。民国初年,县域内商业活动大部分集中于此,建国后,县城逐步以新华街、健康街、当典街和涡河路为发展中心,成为当时涡阳县重要的政务文化商贸中心,基本覆盖现在整个新华街街区,面积约8.78公顷。

  “当时整个街区布局很工整,主要由新华街、健康街、当典街和涡河路4条街巷为骨架,呈正方形。当时街巷都是青条石铺路,衙门高耸,等级森严,能在这个街区里居住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王海坤说,街区的建筑很有特色,最有名的当数马玉昆帅府、孙万林公馆等,现在依然可见当初的风采。

  清末爱国名将马玉昆帅府占地1400多平方米,三进院落,房屋百余间,按王府款式建造,雕梁画栋,颇具气势。正门外,一对铁旗杆高耸,一对石狮子雄踞左右,形状威猛。记者看到,帅府主门楼已坍塌,但两边的侧房还在,古屋廊柱,青砖飞檐,色彩斑驳,由此可以想像出帅府完整时的宏伟景象。抗日战争中,房屋毁坏严重。“马玉昆帅府具有晚清时期北方民居的典型特点,对研究古代建筑,特别是清末时期公馆建筑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信万里说。

  在穿过一条狭长的胡同后,两座建筑物形制颇让人好奇:门狭窄而低矮,上面呈半拱形,飞檐挑角,门窗砖雕清晰可见……据信万里介绍,这两个建筑物名叫“黉宫”,不是官宦豪宅,而是用来传授孔子文化的学堂,主要建筑风格为庑瘠顶式建筑,已于2015年被列为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信万里介绍,抗战时期,日寇飞机轰炸涡阳城时,黉宫几成废墟,如今只存文昌宫4间,明伦堂4间及回廊屋一间。因其外型像宝盒状,当地人又称“宝盒屋”。尽管黉宫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不过正是这几间“宝盒屋”的幸存,才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倍加珍惜。

  在老街的胡同里,还有转家楼、刘家祠堂、马朴仙的第一楼等古宅建筑,这些建筑有的逐渐没落,有的保存完好,偶行其间,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

  品美食,沉浸享受夜市

  “我家秘制的香酥扒鸡,已传了好几代人。”在新华街百年老店“李家扒鸡”店里,店主李双全一边卤制扒鸡一边介绍,一道扒鸡要经过选材、宰杀、清洗、抹蜜、油炸、卤制等10多道工序后,才可以完整“出炉”。“在新华老街,百年老店众多,美食数不胜数,不仅有李家扒鸡、马家马糊,还有张家油茶、刘家大馄饨等等,有100多家美食。”王海坤向记者介绍,每当华灯初上,新华老街区的夜市一条街灯火辉煌,锅碗瓢盆奏出的人间烟火乐章,动听而又悦人。

  在新华街的老戏园,只要天气好,每晚都是人头攒动,巷子虽不长,却集聚着当地各种名小吃,板鸭、卤肉、生煎、羊杂、火烧等,都别具风味。夜市从晚上五点半到凌晨两三点,几十年如一日人流不断,是涡阳县最大最有名的夜市。

  “我要15块钱的。”“给我再来10块钱的!”……郑美英、于玉英都是80多岁的老人,在老街区干了一辈子生意。现在虽然干不动了,但每天还是来到自家的摊点帮儿孙照看生意。“生意好,看着也高兴。”于玉英说。她的孙子曹磊正在熟练地加工各种菜馍,他可以用擀面杖一次性完成5张面皮,且薄厚均匀,互不粘连,令现场顾客称赞不已。

  “给我来一份鸡蛋凉粉。”“好嘞,您坐好,这就送到。”马彪一边翻炒凉粉一边答应顾客。马彪说他家做凉粉生意已有60多年了,父亲年纪大干不动了,他就接手干起来。经过对老手艺的传承与创新,如今马彪制作的凉粉好吃不腻,味道鲜美,深得顾客青睐,几乎每天晚上能销售200多份,收入十分可观。

  “这里的夜市就像百年老街一样,老的有特色、有味道、有活力、有魅力。每一道美食都是一个故事,养眼、开胃、暖心。”王海坤说。

  老街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近年来,涡阳县不断加大对新华街区的保护和改造。记者看到,已经是危房的人民电影院、红旗旅社等历史建筑,正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整修,即将修缮完毕。同时,老街区里所有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都悬挂了保护标识。

  “老街区文化丰厚,要加快保护和开发,让涡阳人能更加了解涡阳、热爱涡阳、建设涡阳。”涡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县里正在抓紧编制《涡阳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获得发展,在发展中受到保护。


  转自:安徽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