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芬:千年苏绣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4-08





  初春的苏州,常常是烟雨蒙蒙。延绵半月的细雨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太湖之滨的刺绣小镇见到了姚惠芬女士,我的心中泛起了一种静待繁花盛开的期待。

  她安坐在茶台前,温润而恬静,头发虽渗着几缕白丝,但笑起来却似少女一般。在交谈的过程中,她时而若有所思,时而笑靥如花,时而泛起泪光。她讲起话来虚怀若谷、大智若愚。谈及艰难岁月时淡然一笑,谈到苏绣传承时眼神中却流露出坚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苏绣艺术大师。

  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儿时在奶奶和妈妈的绣花棚前玩耍,在爷爷和爸爸的设计画稿旁成长,浓厚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在这个少女的心灵深处埋下了刺绣的种子。一幅《蒙娜丽莎》的绣品激活了她心中拜师学艺的种子,开启了姚惠芬从普通绣娘到艺术家之路。于是,姚惠芬开始了漫长的拜师学艺生涯。在十几年里先后跟随沈寿的传人牟志红及一代刺绣大师任彗闲学习刺绣技艺,全面掌握了苏绣的几十种针法,其中甘苦,一言难尽。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艺的过程在普通人看来是辛苦而枯燥的,但对于姚惠芬来说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她曾在苏州租住的十来平米的房子里白天刺绣,晚上把画稿贴在床头一遍遍地回想白天的针法和明天要如何改进。“很难很难的时候眼泪也会掉下来,但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热爱刺绣,它就是我的生活”“拿起针线,就有了让一切静下来的理由。”

  任彗闲先生这样评价姚惠芬:“她掌握了一套娴熟的传统刺绣针法和技法,任何动物花卉线条平整细腻、色彩调和,很有功力,是刺绣同龄中的一位优秀者。”

  走出去学,返回来绣。1998年,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在中国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高新区镇湖镇创办了当地第一个旨在传承与发展的绣庄——琴芬绣庄。“琴芬”与“勤奋”谐音,姐妹俩希望以此为动力,力争在新的世纪将苏绣艺术推向一个更新、更高、更美的境界。当然,创业、创新之路也不平坦,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姚惠芬为此无怨无悔。

  柏拉图在论及真理、灵魂和理性的关系时说:“对于最高的真理,人的理性是无法达到的,只能依靠灵魂的飞升仰望。”真正优秀的作品是有灵魂的,一定揉入了艺术家的人格和精神,而对于艺术家而言也只有把艺术作为生命挚爱才能创作出具有永恒意义的作品。无论是学刺绣也好,办绣庄也罢,都是她发自内心的热爱。从1991年至今,姚惠芬所创作的苏绣艺术作品几十次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及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并荣获“江苏大工匠”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誉为“中华巧女”。

  2016年8月,“苏艺天工——姚惠芬刺绣艺术作品展”在苏州博物馆隆重举办,这是苏州博物馆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姑苏绣娘举办的刺绣艺术个展。这是姚惠芬的荣耀,也是当代苏绣的荣耀。

  如果说《蒙娜丽莎》是引导,那么乱针绣《张大千肖像》获得全国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刺绣中唯一的一等奖,就是一个踏实的台阶,师承沈寿的有别于传统的人物绣再次取得了认可和成功,这对姚惠芬是极大的鼓舞,她的学习和创新之路也越走越远。渐渐地,姚惠芬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征。十年苦心,她独创“简针绣”刺绣技艺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苏州园林系列、水墨写意系列等作品脱颖而出,屡屡获奖。

  “简针绣”是姚惠芬历时十年的探索研究所独创的一种刺绣技法。其融中国传统线描与西方素描技法为一体,以最少的针法、最素的线色、最精的线条构成了当下苏绣的全新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是传统苏绣技艺之当代表现的完美诠释。它“以简为美”“以简为道”,图简、色简、针简,表现力却不减。其作品《素描少女肖像》《达芬奇自画像》等针法逸妙、生动之外,更饶有意韵,已臻妙境。

  画家潘天寿说:“笔墨取于物,发于心;为物之象,心之迹。”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思考,在姚惠芬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了某种不凡的气质。《苏州新梦——园林组画》就是以苏式园林为范本,结合当代艺术与审美设计完成的。其画面以高强度的针法组合凸显了色彩与光影的变化,将物象的内在气质充分表达出来,构图具有强烈的形式感。苏州园林在其中色彩斑驳、气势交叠。她的《写意牡丹系列》疏密错落有致,浓淡干湿相宜,散淡而不显枯寂;《写意山水系列》烟雨氤氲,险峻之处却彰显秀丽,营造出浑朴而奇巧的意境。

  原创性的艺术需要生命的体悟,需要康有为所谓“务在逆乎常纬”的气魄。在创作“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作品—《骷髅幻戏图系列》的过程中,姚惠芬和她的绣娘团队经历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传统技法、创造当代艺术的“涅槃”。画面的针法构成,几乎用遍了苏绣所有传统针法,每一块城砖,每一个局部,都由不同的、相互矛盾的针法构成,赋予传统针法以全新的创作生命,在世界顶级的艺术舞台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苏绣艺术的美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岸瑛老师评价说:“姚惠芬团队是回到沈寿前的再次出发,是对苏绣的自我突围与返本开新。”这次威尼斯双年展的刺绣创作既是一次全面的传承,也是一次全新的突破。在刺绣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创下了多元文化中具有独特意义的历史坐标。

  近十年来,姚惠芬做的最多的工作一是研究苏绣传统,创作具有当代审美意义的苏绣作品;二是传承苏绣技艺,意在把苏绣传承下去。她说“是苏绣选择了我”,在她坚毅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身上天然的使命感,在她的灵魂深处苏绣就是她一生追求的信仰。而对于苏绣而言,只有像姚惠芬这样潜心研究、坚守学术品格的艺术家,才能真正地、独立地探寻它未来发展的方向;才能跳出思维狭隘的局限,在变革的社会局面中,以其思想探索的自由生机,创建独具品格的个性化苏绣语言体系,构建出苏绣的新时代意义与价值。

  思逐风云,轻叩历史先贤的苍茫片石,我们不难发现从精神层面来说,大师之旅也是艺术家以身为度、完成灵魂皈依的朝圣之旅。姚惠芬作为沈寿的第四代传人把苏绣传承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是继沈寿、杨守玉、任彗闲之后,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苏绣艺术家。相比于前辈她更突出的地方在于,运用传统的刺绣语言表现具有当代性与前瞻性刺绣作品的全新形式与审美,在苏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将当代苏绣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艺术舞台的第一人。

  祝姚惠芬的生命之树常青,刺绣之路常新。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人民银行: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势在必行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