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大运河文旅融合的五个着力点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0-15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这是继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之后,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又一重要战略部署。《规划》立足于大运河沿线的发展实际,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从总体要求、推出大运河文化艺术精品力作、推进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培育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规划实施保障8个方面出发,系统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具体领域、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力求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加速将大运河打造为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和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


  大运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富集区和中华文明历史记忆的重要承载地,目前沿线有水工遗存等物质文化遗产10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0余项,沿线8省市的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50%,旅游业已经成为沿线城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为大运河沿线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为了进一步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互促升级,在落实《规划》各项战略部署时,需要重点抓好如下五个着力点:


  第一,以文化为硬核,做好大运河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现代转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主脉。大运河文化是千百年来因水运而产生、发展、流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地深化对大运河文化内涵的认知,是推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大运河主导功能的变迁和新时代价值的引向,应根据《规划》的整体部署,着重挖掘大运河所蕴含的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并积极推进现代阐释、创新转化和创意传播,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相融合,涵育出时代意涵与价值,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独特基因与精神内核,将大运河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示范区。


  第二,以需求为导向,丰富特色优质文旅产品和文创精品的供给,持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获得感和自豪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是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核心是研发出具有大运河文化特色、符合时代审美、贴近现实需求的文旅产品和文创精品,营造出高颜值、可激发人们自我表达和情感共鸣的新场景,赋予大运河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空间意义,让“近者悦、远者来”。特别是要抓好《规划》中设计的文旅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游、华夏历史文明体验游、运河红色文化传承游、运河古镇记忆游等,以大运河为纽带,以点串珠,打造一条光彩夺目的中华文明链和文旅隆起带;充分利用学术研究成果,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大运河的典型文化元素,研发具有故事性、艺术性、实用性、时尚性和创意性的文创产品,更可触、可感地传递大运河文化,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


  第三,以聚焦战略为突破,发挥重点城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快速扩大文旅融合的规模、能量与影响。大运河沿线各地在基础条件、发展水平、能力意愿等方面有差异,不宜平均用力、不强求齐头并进,应在战略设计上有区别、有侧重,集中精力打造“增长极”与“排头兵”,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全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其中,除了根据经济基础、文化资源、城市能级等因素着力培育几大节点城市外,重点是建设好《规划》所列出的一批基础性、紧要性和示范性的重大项目,以其作为战略引擎,推进文化资源向文旅产品高效转化。对于各地新谋划的文旅项目,要注意做好项目的前期研究,大胆想象、小心论证,完善需求分析与科学测算,做好建设、管理与运营模式的论证,明确谁来做、谁来消费、效益如何等问题。如果政府一味追求高大上,企业一味追求短平快,很可能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大运河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


  第四,以数字赋能为动力,加强数字牵引和创新驱动,加速大运河文化与新科技、新场景融合,打造数创大运河。对数字技术与新业态的重视,是《规划》的重要特点,也是规划的落实重点。顺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背景下对数字服务的新需求,应充分发挥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对传统基础设施的赋能与提升作用,加速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大运河文旅融合基础设施,以数据的畅通流动、开放共享和泛在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积极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推进数字再现工程,大力培育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的新型文旅业态,推进VR体验游、“云旅游”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研发大运河文化IP,发展数字创意、数字艺术、在线视听等,发挥数字技术对文旅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主动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从不同维度、面向不同群体,提高大运河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让更多年轻人认知与热爱大运河文化,自觉传承与创新大运河文化。


  第五,以构建共生进化体为保障,推动多方力量协同互动,实现共建共享共治,促进大运河文化持续创新与永续发展。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横向涉及8省市30多个城市,纵向涉及水利、交通、文旅、环保等部门,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融合策略,将大运河文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借助大运河独特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战略价值,推动城市联动、部门协同、多元合作,动员、整合广泛的资源和力量参与到融合发展中,将大运河建设成由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和分享价值的有机生态系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融合发展格局,以创新的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熊海峰,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



  转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