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产中国·临夏砖雕|青砖、灰尘与灼灼牡丹,述说着艺人匠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11





ad9e60633a834004a9efee48b90f1178-20210108175318513-7444662532330943792-eebd56d7-0e39-4efd-b5f1-4f599d21f999.png


  《物产中国》第十一集:青砖上的雕刻时光(09:25)


  临夏位于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南道要冲。这里聚居着汉、回、藏、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形成了独特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临夏砖雕是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源于汉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从黄河流域这一方水土中孕育,写意苍劲,朴拙洒脱;又在漫长时光里博采众长,也不乏张弛有度,生动细腻。


  24岁的杨志磊,已经学习砖雕8年;精于雕刻技艺的他,已经是副高级砖雕艺术师。虽然在临夏市区买了新房,但是每两三天,他都会回老家北塬乡一趟。


  北塬乡与临夏砖雕关系密切。这里的土质密度大,粘性大,是烧制青砖的极好材料。乡民们也世代以砖雕为生,和杨志磊同龄的年轻手艺人就有25个。在其它地方已将砖雕替换成玻璃、瓷砖的当下,这里多数人家的门头、影壁仍以砖雕为饰。经手这些砖雕的人,杨志磊也尤为熟悉。


  “这块砖雕是我父亲安装的”,他手指的是一串葡萄,相比现在愈发精工的技法,这葡萄显得很朴拙。“这个是我小舅舅雕的”,这次指着的则是牡丹。小舅舅张全光建立了杨志磊关于砖雕最深的印象。小舅舅家院子里有棵葡萄藤,每到夏天,葡萄缀挂于枝头。“十来岁的时候,刚走进院子,就看到小舅舅坐在葡萄藤下雕砖雕,他头顶垂下来一串葡萄,手上雕的也刚好是葡萄。”


  葡萄和牡丹,是临夏砖雕的传统题材。两千多年时光里,临夏砖雕的手艺人,在花草鸟虫的表达上,极尽所能。16岁就从事砖雕的杨志磊,对此也是信手拈来。但是雕刻人物时,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段时间,他与表弟张渊林联手雕刻《童趣》,画面中九个孩童神态各异。福建一位客户想用这个作品为母亲80岁祝寿。两位20来岁的年轻人,前后雕刻了半个月,依然不甚满意。要不觉得眼睛无神,要不觉得动作僵硬,总觉得缺了孩童的生动意趣。但是,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精修。


  杨志磊求教于师父沈占伟。沈占伟是临夏砖雕非遗项目的省级传承人,下刀大胆。大刀阔斧修改一番,画面上的童趣增色不少。杨志磊又羡慕又敬佩,“什么时候也能像师父这样,心里想着什么好什么美,就能表达出来。”


  这样的得心应手,自然不是一日之功,杨志磊的8年之功也不够。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杨志磊身边,师兄师弟们来来去去、增增减减了几拨人。砖雕虽然被认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说到底是在“雕砖”,每天与砖头、灰尘打交道,远没有想象中的体面。


  偶尔杨志磊也会动摇,砖雕确实不够体面,再者每天坐在车间里,抱着一块砖雕,久了也觉得无味压抑。杨志磊曾经觉得当司机不错的,很自由,随时随地、风雨无阻地出发,在柏油马路上风驰电掣,还能跟不同的人闲聊。他体验过几天快车,没拉到几个人,马路也不比车间更有意思。他又一头扎回青砖上,“手艺是不会亏人的”。


  澎湃新闻《物产中国》系列报道第十一集,走进甘肃省临夏市,看到了临夏的砖雕手艺人,在青砖与灰尘上传承这项悠久的技艺,且以匠人之心,弥补他们在技艺上的先天不足。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