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京剧名家张正芳:年近九旬仍传艺 对艺术严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3-30





 

  张正芳(右)与恩师荀慧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艺龄79年,演出8000多场,年近九旬依然为京剧传承奔走,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她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近日,京剧名家、荀慧生嫡传弟子张正芳在北京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分享了从艺、执教多年的独到感悟。她说,自己一辈子都喜欢戏,虽然年华老去,但依然希望为弘扬京剧、国粹艺术的传承做出应有贡献。


  自作主张改姓“张”报考戏校


  张正芳原本不姓张,也不叫“正芳”。她本名宋梅珍,出生在书香门第。1939年,张正芳看到上海戏校招生简章,决心报考,但由于过去唱戏被认为是“吃开口饭”,这招致了父亲坚决反对。


  “可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学,我又喜欢戏,怎么办呢?”为了不给家里“丢脸”,她自作主张改姓“张”,“父亲得早出晚归谋生,他也不知道”。


  最终,张正芳以第二名(第一名为名角顾正秋)的成绩被录取,工刀马花旦,师承关鸿宾、宋德珠等众多名师。期间,她狠下苦功磨炼戏艺,被学校当做重点培养对象,“之前我虽然什么都不会,但有一股冲劲,不怕吃苦受累”。

  张正芳《杨排风》剧照。受访者供图


  经过大约8个月严格训练,1940年,上海戏校举办首次公演,张正芳一炮走红,此后边学边演,未出校门即公演1300余场,被认为是“文武兼备”的京剧旦角。当时,她与顾正秋被誉为“一时瑜亮”的上海戏校姐妹花。


  艺龄79年 演出8000多场


  由于种种原因,张正芳有几年时间没有登台唱戏,直到1952年才复出。1953年,“张正芳京剧团”成立,她与师辈陈喜兴、储金鹏等合作,在东北三省、山东等地巡回演出。由于技艺精湛、戏码过硬,所到之处都极受欢迎。


  据公开资料显示,1954年,张正芳参加辽东省京剧团(后于1965年改为丹东市京剧团),担任挑梁主演后又兼业务团长。25年间,张正芳前后演出多达6000余场,前12年中几乎每天登台献艺。


  在此期间,她除了演出在上海戏校所学的传统戏外,还将该团新编的二十余出历史剧,《白毛女》等四十余出现代戏,以及《文成公主》《百花赠剑》等六十余出移植改编剧,一一搬上舞台。

  张正芳保留的拜师图片资料。受访者供图


  1961年,张正芳又得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为师。她终身铭记荀慧生的艺术指导:表演要“一切从人物出发”,以会、好、精、绝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由她浓缩精炼而成的花旦戏《挂画》,亦成为经典剧目。2012年,张正芳被授予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我今年89岁了,艺龄是79年,演了8000多场戏。”回忆起从艺经历,张正芳依然神采飞扬,似乎沉浸在铿铿锵锵的锣鼓点中,“我一辈子就喜欢戏曲艺术,发自内心的喜欢啊”。


  传承京剧艺术 桃李满天下


  在登台演戏的同时,张正芳还培养了一批后来蜚声梨园的优秀演员。1979年,张正芳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并于1988年成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2012年,张正芳获得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受访者供图


  “教学生,我不是按照老办法来教。”当老师时间久了,张正芳一直琢磨怎么能把京剧艺术更好传承下去,“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出发点’、‘两个分析’、以及‘三化’”。


  张正芳解释,“一个出发点”指的是一切从人物出发,“两个分析”就是要分析剧本、分析剧本中的人物;“三化”大致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技巧合理化、音乐舞蹈节奏化、内心善变性格化,“这样才能把戏演好、把人物演活”。


  正是这套教学法,使学生们理解了塑造人物要求的“神”“形”“美”必须与内心刻画统一,才能有好的艺术造诣。2017年,她不顾年事已高,承担了文化部“名家传戏”工程的任务,所教授的《百花赠剑》演出后再次获得满堂彩。

  张正芳(中)近照。受访者供图


  “老师很严厉,我在附中十几岁时就跟着老师上课,如果哪次上课我没哭就感觉跟没上过这堂课似的。”她的学生、《百花赠剑》饰演百花公主的马帅曾这样评价恩师,“她对待艺术是严谨、一丝不苟的”。


  但在生活中,年近九旬的张正芳却是平易近人。每逢有人来看望,她都会打起精神,以精致的妆容面对客人,平时也会通过微信给学生说说要注意的问题,总以“好了就这样吧,再见,拜拜”结尾,十分新潮可爱。


  张正芳说,她不会辜负各界对她的期望,“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老有所为的人,为弘扬京剧、为国粹艺术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原标题:专访京剧名家张正芳:年近九旬仍传艺 对艺术严谨


  转自:中国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非遗”频频嫁接当代艺术 打通传统文脉急不得

    “非遗”频频嫁接当代艺术 打通传统文脉急不得

    一度给人留下“深奥晦涩到不可理喻”印象的当代艺术,如今正大踏步尝试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在不少展场,当代艺术作品披上了“非遗”的外衣——从人尽皆知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传说,到剪纸、刺绣乃至皮影戏,不一而足。
    2018-04-13
  • 花丝镶嵌:古老金火艺术的现代创新

    花丝镶嵌:古老金火艺术的现代创新

    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里最繁复的贵金属手工技艺之一,有着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何把这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结合时代要求开展花丝镶嵌产品的设计和创作,成为当前摆在北京东方...
    2018-05-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