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技术 不变的是对艺术的珍视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6-12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的系统化、大规模修复事业已经步入正轨,且经典影视作品修复的成果日益丰硕。近几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推出的国产电影修复计划,将《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那山那人那狗》《红高粱》等经典影片的高清修复版本呈现给观众,使经典的永恒艺术魅力得以再现,也从中激活了新的商业价值。

  这其中,少不了国家对影视剧修复产业的各方面支持。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提供的数据,此前政府每年为“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投入3500万元,累计入库影片数字模板已达4810部,有力助推了影视剧修复产业的发展。

  其实,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影视作品的品质、观看体验、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具有修复价值的影视作品应该说是海量的,尤其是经典的电视剧,不同时期的拍摄技术发展变化多样,集数多、修复问题复杂。修复除了要呈现出高品质的画质,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影视作品的年代质感,这就对影视剧修复提出了更优质、更高效、更标准化的要求。

  让我们欣喜的是,一批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也加入到经典影视作品的修复中来,成为影视剧修复和视听体验升级的新力量。通过采用超分辨率视频增强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的科技,批量使用去噪、去模糊、去划痕、去闪烁、去抖动、高帧率等一系列信号处理技术,大大提升了修复效率,也提高了观看体验。

  正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所言,“对于经典影视剧,不论是充满匠人精神的手工修复,还是采用新技术的数字修复,变化的是技术,不变的是对艺术和文化的珍视,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广电领域的很多场合我们都听到过“影视文化本身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表述,通过影视艺术所传播的文化价值关乎民众理想信念、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的塑造,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

  经典的影视作品,其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成为恒久的作品,这些影像能够扭转平衡市场盲目逐利而造成的文化传播的非理性。同时,修护、保存和传播优秀影视作品,重塑70年来的时代经典,既是文化传承、延续文脉的资源抢救,也是文化创新、继往开来的有力举措,对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体速度快、传播广、互动性强的优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看到优秀的经典影视作品,从影视作品中感知、认同和弘扬主流价值文化,这是行业努力的方向,也是行业肩上的责任。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影视剧清晰度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于长视频和经典作品的需求也会在这个时代得到新的激发,需求会越来越旺盛,5G、人工智能会给经典影视剧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玩法,年轻人的创新表达也有可能让经典作品得到重构,让用户有更强的参与感、互动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电影、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每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是人们寄托情感的媒介,它反映着时代的风尚与集体的意识。在进行经典影视剧修复的过程中,行业应该选择能够充分体现70年主流价值观念、反映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修复,通过高品质的修复和传播,让镌刻着70年来国家与民族记忆的优秀作品被永久铭记。

  同时,在注重修复保存的过程中,更要注重传播。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体现于传承与交流,影视剧修复不仅仅停留在修复和保存,更重在传播,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延长作品的艺术生命。因此,整个行业要逐步建立和拓宽影视剧修复作品的传播、展映渠道,创新播映方式,让经典影视剧修复既面向未来的观众,也服务当下的观众。

  因此,与每一位业者的期待一样,愿互联网视听技术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赋能影视剧修复,再造70年经典光影,在保护优秀的影视文化遗产的同时,为更多的观众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影视文化产品。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毕业证、身份证、营业执照、健康证……小广告宣称“只要你需要,就能办到” 记者街头探假证(来信调查)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