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弄里,藏着一座城市的气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颜颖 付奇    时间:2022-01-17





  前不久,文旅部公布首批55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我省的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步行街、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苏州市姑苏区平江历史街区榜上有名。

  街区,如何将旅游休闲与商业功能并蓄?一片街区该怎样既保持“网红热度”又对居民友好?我省各地为何要花大力气改造提升街头巷弄?记者对入选街区进行了实探。

  以水为魂,

  文化成为街区开发的底色

  今年50岁的刘东林住在无锡清名桥边上,从祖辈算起,一家人在这里“枕水”定居了将近一个世纪。吃完晚饭后,他常常陪着母亲沿着清名桥下的古运河散步,河水在两岸灯光照耀下波光粼粼,两岸兴建的文创店铺为这一带源源不断地引来年轻游客。

  “我从小住在这里,亲眼看着这一带整修翻新,大大小小的店铺开起来了。”让老刘一家人高兴的是,不仅多了很多游客,老居民也有了遛弯的去处。

  刘东林说的整修翻新,指的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过去曾在16年间经过6轮规划。站在清名桥上眺望,以古运河为中轴,两侧分别为南长街与南下塘,繁华与古朴相映,分别沿河向两侧延展。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江南古运河旅游度假区核心旅游资源,也是最具江南文化特色、最显运河古韵风情的绝版之地。”江苏古运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琳介绍,整个街区占地44公顷,核心区占地18.78公顷。

  穿越2500多年历史,街区内200余处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焕发了新生,一批文化创意、休闲旅游、非遗体验产业培育起来,目前已形成南长街休闲一条街、锦泰高端餐饮片区、南下塘老字号特色街、N1955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在古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和民族工商业文化的加持下,散发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独有气质。

  50公里外,同样地处江南的苏州平江路上,暖阳斜照,凉风轻拂。漫步其间,可以清晰感受整片街区“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古城风貌。

  “平江路自2002年启动修缮保护工作,才有如今修旧如旧的古城面貌,是最能体现江南文化的区域。”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姜寿林介绍,街区致力于循着“历史坐标”打造“真苏州”和“慢生活”的体验式休闲街区,引进大批符合调性的文创企业,文博、手工、时尚休闲、餐饮等产业在此落地开花,年均接待游客已逾700万人。

  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步行街的打造同样围绕水展开。依着蜿蜒有致的秦淮河,夫子庙步行街由“三街一商圈”构成,其中主街长1284米,2020年时街区客流量已突破4700万人。“文化始终是夫子庙步行街的底色。街区打造‘儒学+科举’两条文化中轴线,同时建成‘戏院里’沉浸式文旅商体验街区和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状元巡游等现象级产品,东西市集的民间工艺人传承各种濒临失传的老手艺,连续举办35届的秦淮灯会也已成为南京的‘城市记忆’。”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委会名城处处长杨娟说。

  记者发现,江苏入选的三街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皆与“水”相关、因水而生,这也与江苏的水韵气质一致。

  激活街区肌理,

  在延伸小巷中做“细文章”

  走访中,记者发现,放眼望去三地主街整体古韵悠长,不过踏入路边街巷却是“别有洞天”。

  在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从主街漫步至东升里,一座白墙青砖交织的建筑映入眼帘,向里探头便能嗅到温热的面包香气。这座名为“右见”的建筑,囊括咖啡厅、会客厅、艺术展馆等多项功能。

  “这里原本是一间间破旧的老公房,经过打造成为综合的公共人文艺术空间。居民与游客在这里可以会客、喝咖啡、看画展,也没有推销和最低消费。”东升里文化艺术长廊联合创始人陆中介绍,“右见”于2019年8月营业,目前举办活动已超100场。“营业前这里每天来的游客不超过10个人,去年‘五一’艺术节时每天的人流量已达1万人次。”

  出了“右见”,拐角就可见一处用不同语言写满“我爱你”的墙壁,这里是小红书App上推荐的打卡点之一,再向前走则是大片的涂鸦墙,引来不少游客拍照。“目前主街业态主要为手工服饰、咖啡茶馆、戏曲演艺、书店等,逐渐饱和,我们将目光逐渐转向支巷,多做一些特色子街区,使整个街区业态更加充实。”姜寿林说。

  在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这样的“转角遇见”同样随处可见。从南长街挂有“贺弄”的牌匾处进入,一面名为“贺弄梦寻”的瓦当墙令人驻足,颇具艺术感,隐约可见清名桥、丛桂坊剪影,还有运河潺潺细流融入墙面。

  在“贺弄”子街区内,建筑群设计既保留了原来的弄堂脉络和历史建筑,又融合了现代元素,独栋老宅建筑、空中连廊以及河流空间的巧妙组合,让整个空间与南长街和而不同。“2014年规划,2020年初对外营业,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贺弄’整体以文创业态为主,整体是非常文艺的环境。”“贺弄”项目工程负责人胡坚说。

  这样的创新并非是“野蛮生长”、杂乱无序的。朱琳介绍,目前,在南长街附近还分布着许多卫星一般的小型商业街区,“整条街的风貌是明清时期的,但不能单单‘以古卖古’,我们在小的街区中引入更多时尚年轻元素,让子街区‘小而美’,比如莫氏古宅如今已被打造为一间很有意思的网红餐厅。”

  打造城市地标,

  让旅游与居住和谐共生

  眼下,三条街区已成为所在城市的旅游名片,未来该如何继续创新,跃升为城市地标?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处理旅游目的地建设与本地居民生活间的平衡,成为建设运营者最该关心的问题。

  受访者告诉记者,尽管江苏街区很多,但不能强求“差异化”,而应在运营模式方面创新,更不能只谈“文化”不谈“商业”。

  “夫子庙步行街坚持以人为本,将游客的舒适度和体验感作为提升街区品质的根本‘落脚点’。”杨娟表示,夫子庙早早走出“低质、混乱”的运营阶段,在产业上,推行“文字头+潮流店”“老字号+新零售”和“日观光+夜体验”等新业态,如今,“水光潋滟秦淮柳,桨声灯影画中游”已成街区真实写照。

  “我们是从十几年前到今天一直传承着吴良镛先生提出的整体创造、有机更新理念。”从事街区管理工作已有15年的朱琳告诉记者,作为唯一一个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街区,清名桥街区的文商旅业态均要充分做好运河文章。

  “我们要在运河边丰富文旅产品,打造不一样的都市风情。我们结合运河的古朴和传统,更添入现代核心。”她举例说,比如打造龙船酒吧、河灯暖房、星空暖阁,以及环城水上巴士、特色船餐、沉浸式文化表演等丰富的水上旅游产品,进一步打响“今夜梁宵”品牌。下一步,还要深度挖掘水上文化,利用更多名人故居创新出彩,引进国家级、世界级活动,提高旅游品牌美誉度。

  采访中,街区运营者都提到,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的体验度要求越来越高,服务也要相应越来越完善。硬件方面,多做基础提升,包括街区向科技化智慧化方向转变,对店招店牌统一管理,启动建设更多智慧停车场。更重要的是,注重听取本地居民的意见建议,合理对街区进行规划,政府与居民实现共商共管。

  “我记得刚来工作时,先做了改厕工程,后来又做了街巷整治工作让道路更加平整。社区还设置社情民意联系日,及时与本地居民商量解决问题,可以说街区发展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姜寿林表示,未来重点工作仍然在支巷,将整个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循环运作起来,将旅游休闲街区做成更大范围的开放式景区,这样的改造对本地居民来说也将更有裨益。


  转自:新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