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话题剧到精品剧,究竟几步之遥?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8-16





  除去古装历史、偶像言情、武侠玄幻等常规分类,国产剧还有另一种和以收视为度量衡的划分方式:良心剧与话题剧。2017年,当 《白鹿原》对上同档期的其他剧集,口碑与收视之间巨大的落差正佐证了这一点。


  其实,话题、流量、热度与良心之作之间并非是全然矛盾对立, 《琅琊榜》 《人民的名义》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都曾为电视剧市场注射过强心针。遗憾的是,纵观2018年暑期档,大多只是 “话题剧”,缺乏精品剧。


  在种种反套路的设定包裹下, 《延禧攻略》仍然只是一部降级版的 “话题剧”


  这个暑期档,最大的话题剧当属于正新剧 《延禧攻略》。和于正以往作品不同,这一次 《延禧攻略》向 《琅琊榜》 “取经”,使用了 “高级灰”色调,注意镜头美感,使用了凸显景深和主角背景的构图,多处使用了对称三分构图,用隔挡来显纵深,场景上的灰墙黄瓦红廊柱,大远景下 “挤压”人物的占幅比,都给人以深宫压抑的直观想象。从撞色风格的配色到降饱和度的中性灰,于正敏锐地抓住了观众审美的变化。


  另一方面,剧集快节奏、反套路的设定给了观众们观看的新鲜感。《秘密花园》 《太阳的后裔》等大热韩剧的编剧金恩淑就认为, “一般到了第五集,如果女主角还在受难,观众就不爱看了。对观众而言,只能接受5%的创新。”于是大量的韩剧用5%的异能上的高设定完成言情剧的升级, 《延禧攻略》也采用了 “5%定律”:一改以往清宫戏里女主角的人物设置,用快节奏的 “稳准狠”提高宫斗 “效率”;抛弃一直被诟病的 “玛丽苏”路线,着重刻画姐妹情、淡化感情线,把天降一个拯救者的 “外挂”直接改成主角幸运值加成;宫斗剧争宠戏码的套路已经被用得太多,于是这次观众看到皇上只爱皇后一人、其他妃嫔争相避宠。


  然而,在种种反套路的设定包裹下,余下95%的故事仍是一个变种版的 “后宫升职记”;到目前为止, 《延禧攻略》也只是一部降级版的“话题剧”。


  所谓话题剧,往往以颇具争议性的感情话题代入观众,凭借话题热度取巧,比如电视剧 《欢乐颂》 《媳妇的美好时代》、网络剧 “女子图鉴系列”等,虽有消费情绪之嫌,但其展示问题的想象性的解决也是对大众文化功能的一种承担。因此,这些作品尽管距离精品剧还有一段距离,其价值往往不在作品内部,而是在溢出剧作之外所引起的争鸣之中。


  而网络媒体时代的新型 “话题剧”, “话题”由生活议题降维到超级话题——微博系统考核数据,从 “热”的现实到 “冷”的数据,新 “话题剧”多是活在营销中、靠 “梗”来打包热度的碎片化作品——其碎片化主要体现为作品内部的割裂之感。有网友这样评价 《延禧攻略》: “秦岚的皇后一个人在演都市言情剧,谭卓的高贵妃一个人在演三流水平的宫斗片,佘诗曼的娴妃一个人在演TVB剧,女主角魏璎珞则是一个人在演重生和穿越之类的起点爽文。”把众多设定攒在一起、融梗,带来的后果即是作品内部的分裂,角色之间并没有 “真实”的互动,每个人物都在各自轨道内运转,故事的拼凑截断了轨道间的衔接。剧中角色之所以能够被观众所接受,是基于 “清宫戏宇宙”从 《还珠格格》到 《甄嬛传》甚至于尚未播出的 《如懿传》中人物的互文性。观众基本依靠大量前文本的积累、进而调动类型片的素材库进行脑补——只能说,这进步是观众的,而不是制作的。


  当数据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衡量指标,口碑与收视、流量与品质之间的拉锯战恐怕将是长期的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成熟的大数据算法在影视界得到越来越普遍广泛的运用,话题剧今年内颇受关注,甚至于网友脑洞的衍生概念都扎堆立项,从 《淑女的品格》 《淑女的格调》到 《淑女本色》,但内容却距原本的创意差距极远。逐热点、追流量,堆砌 “漂泊” “前任”这些情绪性的设定,唯独叙事的质量被放在了一边; “有热度”被误读为好作品的标准,只要能够引发观众的讨论就是 “成功”。


  然而,很多话题剧都难以被划归到精品剧行列。媒介环境学派大师麦克卢汉曾预言,电子时代的人将重返为 “整体的人”,媒介发展将会把大众从印刷文明单一的线性排列中解放出来,将 “视觉人”同时恢复 “视听感官的人”。今天的观众确乎可以在追剧时同步发送、观看弹幕,更为“整体”地去观看,但却越来越难以观看一个 “整体的人”。


  继续以 《延禧攻略》为例。我们看不到一个真正 “完整的人”,剧中只是各种人设的壳子堆砌,比如嚣张恣肆的高贵妃,只是一个按照反派套路设定的符号化角色,一切行为皆无动机。这个明显是仿写华妃的角色,既不真的爱皇帝,也不爱父亲兄长、家族荣光,仿佛只是为了 “斗”而“斗”,她的爱无根基,恨也无缘由,跋扈之外没有感情,大光环之下空无一物。


  《延禧攻略》对包括主观情感、客观现实、历史真实在内的种种基本逻辑的不尊重,本质上则是对于情感和人的双重轻视。掏空的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化约掉的是人生的重量,剩下的唯有 “轻”,是游戏化体验之 “轻”:魏璎珞见招拆招,剧中的贵人就如同游戏中的boss,通关一个再解锁下一个,步步升级。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会过多地去纠结逻辑是否合理,爽感的获得是最重要的。当然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轻松畅快就足以满足观看的需要,但这不能作为 《延禧攻略》可以被捧为佳作的理由。脸谱化的人物设定,靠朴素的复仇逻辑驱动的作品, “喂养”出的只能是一批 “脆弱”的观众,其中潜伏的危机是,对他人故事不再有好奇心与同理心,所有艺术的表达最终都会被简单的好、坏二元对立所遮蔽、肢解。


  尽管收视并非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但难以否认的一点是,数据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衡量指标,对于制作方来说如果口碑换不来收视,良心得不到观众的认可,那么国产良心剧很容易变成 “凉心剧”。或许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将面对口碑与收视、流量与品质之间长期的拉锯战,只能希望更多剧集不止于话题剧,看到更多与普通人的真实人生互动的好故事。正如毛姆在 《月亮与六便士》中书写的,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作者:韩思琪,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生)


  原标题:从话题剧到精品剧,究竟几步之遥?


  转自:文汇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自觉担负文化使命 倾力打造传世精品

    5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商务印书馆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7-05-10
  • 全民阅读高层论坛呼吁精品阅读 把好“上菜”这道关

    北京出版发行业协会日前在京举办全民阅读高层论坛,与会者呼吁提倡精品阅读,让全民阅读作为一项基础的与长期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017-06-12
  • 人民日报:信息时代尤需精品意识

    很长一段历史里,人类所做、所想、所获、所在,都神奇地保存在书中。正如泰戈尔在《图书馆》一文中所说,书籍的灵魂之光被幽禁于书页的囚室,好比喜马拉雅山头的皑皑白雪锁闭着汹涌洪水,图书馆也围拦着随时会一泻千里的思想江...
    2018-06-08
  • 打造文化精品 避免盲目追求商业价值

    “新文创”能否像“新零售”一样,带来商业模式变革,搅动“一池春水”?业内人士表示,数字文化的全新生态下,优势资源进一步集中整合,知识产权保护自觉性日益增强,将为打造中国原创文化精品带来更多可能。但与此同时,如何...
    2018-07-2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