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文化成了一张互联网门票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0





  更低的门槛,赢得的是更多流量。短视频平台将更多的土味文化引入大众视野,让这些长期被“边缘化”的偏远人群被更多的人看见。


  从前,通往山里好风景的是一张绿皮火车票,你需要长途跋涉才能亲眼见上还未被过度开发的自然风光。如今,这些通过一个手机屏幕就能实现。


  以秒计时的画面里,除了略带高原红的脸颊,还有都市难得一见的青山绿水。不加滤镜、不浓妆艳抹的视频内容迅速成为一张名片,让偏远人群也能享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利益。


  一碗面7天营收超2万元


  “拨云妈妈面”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今年9月,字节跳动扶贫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栾川县合作,引发219万人在抖音上讨论栾川美景,带火了当地的特色扶贫项目“拨云妈妈面”。一条带有店铺相关信息的抖音短视频,点赞超过10万。不少饕客因为刷到了这条视频,特地赶来村子里吃面。十一假期,农家面馆“山顶人家”每天一到饭点就爆满,要忙到下午三四点才能休息,7天的营收超过2万元。


  这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四川省孜州稻城县。稻城县政府发布的旅游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稻城县接待国内外游客约7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55%。稻城亚丁景区管理局局长王强表示,很多游客都是看了短视频以后慕名而来的。


  “乡土网红”一个月带货30万元


  只有小学文凭、18岁前没有走出过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偏远高原县城的藏族姑娘格绒卓姆,如今是拥有120多万粉丝的快手网红“迷藏卓玛”。通过快手,她在记录自己真实生活之余,还帮整个村卖虫草和松茸,最高月收入可达30万元。


  最初,她只是把自己和母亲寻找、采摘虫草的过程拍成了短视频,在发现播放量蹿上50万、粉丝数增长3000多、收到近百条私信问“虫草怎么卖”之后,她才和丈夫萌生了结束在外奔波、返乡卖虫草的念头。转让了城里的小吃店后,他们踏上了利用新媒介推销土特产的道路,成了快手老铁熟悉的“松茸西施”。


  对于这些偏远地区的“网红”而言,短视频不仅能帮他们“带货”,还让他们获得了想都没想过的知名度。因为成功的卖货成绩,夫妻俩最近入选了快手“幸福乡村计划”带头人,受到各类媒体采访。从内容流量到真金白银,“迷藏卓玛”认为自己的命运是被短视频改变的。


  贫困县找到文旅扶贫新方式


  农村代表着归隐、真实、天然、质朴,这些与都市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甚至成了一些城市青年的精神诉求,他们渴望返璞归真的宁静,从而对反映农村生活的视频内容有更多的青睐。而与训练有素的专业“网红”相比,农村素人的视频一般更显真实,即使制作粗糙,却有莫名的趣味,“土味”十足的短视频也因此走红网络。


  “土味文化”成了农村的一张互联网门票。更低的门槛,赢得的是更多流量。短视频平台将更多的土味文化引入大众视野,让这些长期不怎么受到关注的偏远人群被更多的人看见。华农兄弟、Giao哥、迷藏卓玛等,都是搭上了这趟短视频顺风车的新一轮网红。一些县域景点则凭自然美景走红抖音,在短视频时代,迎来了文旅发展的新机遇。


  据《抖音县域景点数据报告》显示,在该APP最热门的100个县域景点中,约三成位于贫困县;排名前10的,有4个是贫困县。平台因此顺势而为,为贫困地区创造更大的价值。近日,字节跳动扶贫总经理杨洁在稻城宣布,正式启动“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我们希望山里的好风光能变成世界的好风光。”杨洁表示,该项目会为拥有美好风景的贫困县提供包括流量倾斜、人才培训等在内的一系列方案,帮助更多贫困县打造文旅产业名片。


  实际上,这个项目是该平台今年7月推出的“金稻穗计划”的延续。当时,平台承诺未来将至少投入5亿元补贴三农创作者,并且设立金稻穗奖用来奖励三农领域的优质内容,聚焦的都是贫困县文旅扶贫。


  快手也有类似政策。该网站近期宣布,在未来三年内,会拿出价值5亿元流量资源支持,长期推广贫困县特产专题页,将当地特产对接到大市场。其另一项“幸福乡村”战略,也正在借助平台自身优势,全面挖掘偏远乡村的价值。今年10月,天门张港的花菜丰收,快手便通过线上线下合作助农,试图找到花菜营销的新通道。


  各大短视频内容平台的努力,正在为偏远人群和贫困地区带去巨大的利益。用快手副总裁何华峰的说法,短视频给“边缘”人群带去的,与其说是“赋能”,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出路”。在流量资源的倾斜和乡土网红的塑造之外,类似举措也在无形中改善品牌自身的美誉度以及社会价值。


  这些曾被认为标榜科技能力的互联网公司,要想成为有影响力的平台,除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算法等技术优势,显然还需要温情和人文关怀的加持。而短视频+扶贫,眼下不失为一种共赢的契机。(刘璐)


  原标题:土味文化成了一张互联网门票


  转自:解放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