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了女德市场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10





  “男为大,女为小”、“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在倡导性别平等、追求人格独立的今天,有人居然能够堂而皇之地、理直气壮地宣扬男尊女卑,温州“女德班”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关注。


  女德背后,有以假乱真的商业投机作祟,也暗藏了“共克时艰”的社会心理需求。看似一本正经的协会与闷声发财的网络生意经彼此成全一拍即合。女德教母丁璇所在的研究会是一个退休干部发起并担任会长,这就注定了这个研究会挂羊头卖狗肉的性质,这是坊间很多名曰研究会的机构的通病,众多机构假借国学、儒学、儒家之名以行商的方式推销所谓传统,其实不过研究会与办学机构合谋取利。


  一些家长之所以让孩子去女德班,本来是想让孩子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礼仪孝道,暗藏了儒家契合中国社会克制浮躁的社会心理需要。女德所仰仗的儒家标签也随之晋升为一种文化时尚。如果说近代以来的社会进步让儒家长期远离中国社会生活现场,那么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化后现代处境,又开始让儒家有机会重回中国社会生活现场,甚至是重回社会变迁的中心场域。


  近40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治穷的效果惊人。但随着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致富,心灵的贫瘠也成为社会的通病。人们在求神拜佛之余,开始发现儒家提供的心灵秩序与社会秩序,或许也是一剂诊治中国社会病的药方。儒家以老少咸宜、妇孺皆知或不明觉厉、颇显高深的不同方式,同时切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需要之中,小则心灵鸡汤大则精神解药。


  女德班卷土重来、《娘道》横空出世、知名企业家不尊重女性、娱乐明星家暴、著名导演性侵……把一系列相关新闻集合起来,才发现哪怕在物质丰盈的现代社会,关于女性的议题从来没有轻松过。在这个本就敏感的时代,鞭笞“女德”稍有不慎可能又成了“女权”。


  这是多元化时代的宽容,也是宽容要付出的成本。时代在进步,但进步往往很难一蹴而就。在百年后的今天,拍了《唐顿庄园》的BBC也拍《名姝》,以18世纪英国底层女性的视角,反复探讨摆脱枷锁争取平权。《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大小谎言》、《傲骨之战》等现代作品,则以精英的视角,审视现代女性的不易和社会平等的难得。


  那些处在强势地位的女人,依然面临随时更新的危险。更高的阶层只不过是一个暂时安全区,爬进去暂时蜗居在自己的小幸运里,金钱和地位只能给她们留一丝缝隙供其喘息,唯有经济基础不断夯实和社会进步的持之以恒,才能慰藉所有时代的不安。而平等与尊重,始终是女性最基础、也最奢侈的追求。(陶凤)


  原标题:谁给了女德市场


  转自:北京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