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监管推动财商教育可持续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2-15





如今人们投资理财的意识越来越强,也更加关注个人财务规划。不过投资理财有着很强的专业性,不具备相应金融知识的人很难摸清其中的门道。专业的金融术语、复杂的计算公式、晦涩的产品说明和法律条款让人难以明白金融产品的真实风险。受“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影响,有些人盲目地买股票、买基金,甚至炒外汇、炒期货,或者跟风所谓的专家投资超过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然而一顿操作下,结果却不如意,有的投资者甚至落入骗局和圈套,亏损之后又感慨,“你不理财,财不离开你”。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专业理财知识产生迫切需求,很多在线付费理财课程也进入了消费者的眼球,比如“每天15分钟,告别死工资”“12元12天学会理财”……然而,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在线理财课程背后,发现课程内容名不副实,产品存在后续诱导消费,申请退款又遇到维权难等问题。


提升财商素养,规避金融风险


作为金融链条中的一环,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投资理财,大众往往愿意选择高风险高收益,且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权益类和风险类资产。但很多人对于投资理财的方式、投资理财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以及自身金融消费的权益有哪些根本不了解。在尔湾科技集团创始人、启牛学堂CEO李鹏看来,学习基础的金融知识,掌握投资理财技能十分必要,提升自身财商素养可谓大众的潜在刚需。


李鹏认为,具备基础的财商素养,是提升金融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不要盲目进入投资理财市场,不要单独关注收益,不要碰认知以外的领域,不要想赚到认知以外的钱,更不要盲目追求一些币、链等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才能触及的金融业态;要学会合理规划自身财务,制定合理的投资预期,提升金融风险的识别能力,增强金融消费者自身“免疫力”,为自身的金融安全建立屏障,从而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财商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金融投资是非常复杂的,它需要投资者不仅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还要有充分的实战经验。简单的几节网课很难让人掌握如何进行科学的个人财务规划,它需要科学系统的财商教育。科学的财商教育可以使金融消费者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产品保持理性,避免上当受骗。整体而言,国民整体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也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益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纵观世界,很多国家将财商教育纳入了国民基础教育体系,有50多个国家已在中小学设置理财教育课程。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都制定了财商教育计划,列入学校的必修课,也形成了金融监管部门统筹,自律组织、市场机构、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者教育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瞭望智库联合发布的《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2年)》指出:相较而言,我国财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城市间差异大、重视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112.JPG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显示: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在金融态度方面我国具有优势,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还有差距。“消费者对分散化投资等基本金融常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呈现非理性特征,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可能加大金融市场波动,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教育战略地位。”


财商教育亟待进一步规范


随着财商教育成为刚需,这一市场也发展起来,一些创业者和资本意识到财商教育市场尚属蓝海,开始不断涌入其中,财商教育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虽然市场火热,进入者众多,但是很多公司把重点放在了抢占市场方面,忽略了课程的研发和师资的培训,导致目前市场上课程质量参差不齐,让消费者感到“名不副实”。


总体而言,我国的财商教育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且财商教育目前处于教育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交叉地带,虽然教育行业和金融行业都有准入门槛和监管机构,但是财商教育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跟不上目前行业的发展,以至目前行业发展出现了一些失序的状况。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都将财商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并对内容进行严格监管。随着我国这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覆盖人群的增多,亟需必要的监管措施来规范这一高速发展的行业。例如设置准入门槛,相关机构对财商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备案和审核;教育培训机构必须明确课程内容,限定在理财知识的教授上,不涉及理财金融产品的推荐等。在发展之初就设定好规则,能够避免走先粗放增长再治理的老路,也能为公平竞争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国民财商教育白皮书(2022年)》指出,“国民财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应联动政府、社会、行业和机构多方参与,多措并举,长久为功。”在行业规范的引导下,加强从业机构的自律,才能让财商教育成为提升公众金融素养,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发展的有力工具。


  转自:环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