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全面加强对风险防控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4-1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近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金融业综合统计是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对于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为有效监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提高服务效率提供关键信息基础。二是满足前瞻性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对统计信息的迫切需要。三是支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


  对于金融业综合统计的目标和范围,该负责人表示,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统一科学的金融业综合统计管理和运行机制,制定并完善标准和制度体系,建设并运行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成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实现大国金融数据治理,有效支持我国货币政策决策、宏观审慎管理和金融监管协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金融业综合统计必须实现“全覆盖”。该负责人指出,一是对象全,即覆盖所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活动。二是业务全,即覆盖金融交易的全部链条,对每一笔金融交易,向上关联到最终资金提供方,向下关联到最终资金使用方,同时密切关注金融新业态、新产品,并适时纳入统计监测范围。三是内容全,即做到总量与结构分明、数量与价格兼备、存量与流量并重,从多个维度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关于金融业综合统计近期的工作重点及未来规划,该负责人称,《意见》明确,近期主要针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迫切要求,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为突破口,建立交叉性金融产品统计,有效统计监测跨行业、跨市场、跨部门的金融活动。二是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计,全面掌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及时发现风险传导节点和重大风险隐患。三是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统计,支持内部关联交易的判断和外部风险传染的识别。四是编制金融业资产负债表,完善金融资金流量、存量统计,摸清金融业家底,强化宏观杠杆率监测基础。五是完善货币信贷统计,加强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专项统计,合理评估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力度和结构。六是建立并完善债券市场统计等金融基础设施统计,有效识别市场风险及其传染渠道。七是启动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建设,按急用先行原则,先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用以初步实现对现有统计的数据归集和新建统计的数据采集。


  该负责人强调,未来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综合统计的外延,全面加强对风险防控薄弱环节的统计监测,主要是建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和互联网金融统计。同时,持续强化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体系,完成基础统计标准与行业统计标准的对接;在总结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数据归集平台经验的基础上,以金融统计标准为先导,以信息安全为基石,综合运用现代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建设先进、完备的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经过金融管理部门和数据报送机构的共同努力,基本建成运行机制顺畅、制度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技术手段先进、政策支持效果显著的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彭扬)


  转自:中证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央行:货币政策将稳健中性 将从六方面着手

    央行:货币政策将稳健中性 将从六方面着手

    中国人民银行12日发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寓改革于调控之中,把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017-05-13
  • 央行详解“缩表”打消市场紧缩担忧

    央行报告称,这一次的所谓“缩表”发生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报告明确,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
    2017-05-15
  • 央行有关负责人就“债券通”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16日发布联合公告,决定同意内地和香港相关基础设施机构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债券通”)。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此回答了记者提问。
    2017-05-17
  • 央行印发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金融业信息技术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7-06-3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