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谁主沉浮


作者:李蔚    时间:2012-04-16





“这个行业已经从新兴行业发展到竞争性行业。暴利时代过去了,微利是正常的。”

  太阳能发电已被公认为最有前途的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不过,当各路资本吹响集结号,挤破脑袋钻进产业大军,往往会在路径选择的分岔口被弄得有些晕头转向。

  薄膜与晶硅谁唱主角?光热是否会替代光伏?面对长长的产业链条,技术阵营的各自较劲,谁都想搭上最快的财富列车。

  光伏大佬集体大出血

  光伏组件生产巨头在2011年似乎集体跌入冰窟。

  2011年以来,由于欧债危机、光伏组件严重供过于求等因素,包括Solon SE等顶尖企业在内的美、德等国的太阳能厂商相继宣布破产。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在该领域的制造企业超过1000家,在新出炉的“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10强榜单”占据5席。

  而看似风光的中国光伏大佬同样要勒紧了裤带过日子。不止一家企业被传即将破产。

  近期发布2011年业绩报告的光伏企业包括尚德电力、晶科能源、英利绿色能源、天合光能、东方日升新能源、浙江向日葵及北方光电股份等,公司净利润均无一例外地出现下滑。飘红的销售量换来的是普遍亏损的业绩。

  有行业网站发布了若干巨头的危险指数评级,名列榜单的6家企业中有4家来自中国,包括赛维、尚德、晶科、阿特斯。

  赛维是第一个被传破产的企业,也是行业内资产负债率最高的企业,一度达到80%。2010年9月17日,董事长彭小峰在公司五周年庆典大会上说:赛维LDK是整个光伏行业内唯一一个真正全产业链布局企业。

  尚德的2011年也有些不堪回首,相继陷入“诈捐门”、高管离职门、变相裁员等负面新闻。2011年底,一条“尚德将会申请破产保护”的微博更让尚德成为舆论焦点。在2011年年末应对美国“双反”的调查发布会上,施正荣面对如何应对困局的提问,答曰:“只谈‘双反’,不提尚德。”

  对光伏组件制造商而言,闭着眼睛也能赚钱的好日子好像一去不返。2011年3月起,光伏产业始终伴随着“消化库存”的巨大压力,一些公司不得不以亏本为代价来消化库存。据研究机构Solarbuzz发布的最新季度报告预计,未来5年光伏组件的出厂价格将会较2010年水平再下降37%?50%的幅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并不认同“光伏市场冰点”的说法。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这个行业已经从新兴行业发展到竞争性行业。暴利时代过去了,微利是正常的。市场本来就很暖,是这个行业出了问题。”

  2011年全球光伏总装机量27GW,而目前国内已经量产、加上在建的光伏产能达50GW。光伏制造业将面临痛苦的整合洗牌。

  “现在是投资电站的最佳时机”

  有危就有机。利润下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新的机会也是事实。

  2011年5月,在尚德任CFO近6年的业内知名高管张怡离开老东家,出任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天华阳光是致力于产业链终端电站开发和投融资服务的行业新贵。

  一家上市公司的CFO离职总会引起外界猜测。事实上,在过去6个月内,11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的CFO已出走了4位,据称还有2家公司的CFO亦在考虑辞职。

  张怡的选择与资本流动相契合。

  “光伏组件已经成为与传统的资源型商品一样的大宗商品制造,它的发展也会像水电和火电一样,最终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必然是终端需求方。好比房产市场,建材商、建筑商和开发商,谁的利润最高?不言而喻。”张怡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组件价格的暴跌是终端利好的另一个因素。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秘书长曾少军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经济危机不是坏事。组件降价了,所以应用的规模上去了。”

  北京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认同这一观点。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是投资电站的最佳时机。电池板价格降下来。去年年末还是12元钱每瓦,现在已经是五六元一瓦,便宜一半。”

  2011年8月标杆上网电价出台后,西部地区已经掀起了空前的电站建设浪潮。保利协鑫、无锡尚德、英利绿色能源等传统光伏企业纷纷介入光伏电站领域,国电、华电等央企也大举进入。

  张怡对上游资本的介入并不看好:“这个行业很奇怪,不懂得分工合作,什么都一窝蜂地上。”

  张怡说,电站开发的门槛较高,涉及政策、文化等各种资源的集合,需要专业化的当地团队,许多制造企业没有电站开发能力, “中国光伏制造业已经步入规模和成本的极度敏感期,要专注于产业链上自身真正擅长的,而不能盲目求大、求全。”

  光伏逆变器是另一个受益于终端热潮的子行业。由于外部资质限制而无法打开国外市场的逆变器行业,在国内市场启动之后有望实现“进口替代”。


  转自: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