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的便利店如何跨越“成长的烦恼”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08-10





  近两年来,随着资本纷纷入局,便利店这个原本并不被看好的慢行业却突然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除了老牌便利店品牌纷纷加速扩张以外,新生品牌也迅速跑马圈地。为何便利店发展开始加速?加速奔跑中的便利店还是过去那个“弯腰捡钢镚”的行业吗?

bianlidian
(资料图片 来源互联网)

  “暴走”的便利店


  实际上,近几年来,我国实体零售行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所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便利店就属于业内的一个“异数”。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连续八年时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的数据表明,2017年我国便利店行业增速达23%,市场规模超过1900亿元,门店数量突破十万家。


  便利店有如此的发展速度自然饱受业内瞩目,资本、零售等各路“大佬”都纷纷入局。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已有的便利店品牌以外,新入局的有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大佬”,也有诸如王府井集团、中百集团、天虹商场、中央商场、步步高集团、大润发、永辉超市、家乐福等传统零售巨头。近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也显示,中国便利店季度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高于景气荣枯线21.68,体现出便利店行业从业者对行业的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信心。


  大佬们的入局也使得原本就发展速度不慢的便利店开始加速奔跑。可以说,近两年来,便利店品牌的扩张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尤其是进入今年以来,无论新老品牌,高速开店均成为它们这半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三大日本便利店品牌为例:罗森官方表示,从今年五月起,罗森计划以每月开15家分店的速度向全国扩展,目标在今年开设120家分店;全家计划到2024年在我国实现开设一万家门店;7-Eleven则表示每年的开店速度希望能达到30-40家门店,并且从大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慢慢渗透。


  而这三大便利店品牌还不是最“疯狂”的,在国内零售巨头宣布入局后,它们打造的便利店品牌扩张速度更加惊人。阿里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开一万家天猫小店;京东更是在去年放下豪言,要在五年内开一百万家便利店;苏宁官方则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在全国开设1500家苏宁便利店,三年内开5000家分店。虽然它们走的是改造“夫妻老婆店”的发展路线,和传统便利店的发展模式有所区别,但这样的扩张速度也着实有些夸张。


  有业内人士向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过去中国的便利店行业多为区域性品牌了,大多数也只在自己的“根据地”深耕,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向周边地区迈进,连以前作为国内便利店标杆的三大日系品牌都没有做到全国连锁的规模,更不要提本土的便利店品牌了。但是分析近两年来的发展趋势,情况已开始发生变化。在资本的助推下,仅从门店的开店情况来看,全国布局已经成为了头部便利店品牌的主要发展趋势,一些新兴的便利店品牌也在紧追,甚至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


  当然,一个一直“弯腰捡钢镚儿”的慢行业突然“暴走”,势必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供应链、门店运营、员工培养、产品开发等等都是门店“背后的故事”,都需要时间去好好打磨,所谓慢工出细活自有其一定的道理,很多忠实的顾客也正是因为其突出的好品质才对个别品牌情有独钟。但在便利店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之后,其正经历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如何在快速开店的同时讲好这些“背后的故事”,也是对便利店品牌的一大考验。


  痛点与机遇并存


  便利店到底怎么了?


  毫无疑问,资本的助推是便利店大暴走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知道,传统便利店行业一直不受资本青睐,比起重资产、慢回报的传统便利店,投资人更愿意投轻资产、快回报的一些项目,也就是去年的无人零售投资狂潮。但到了今年,随着无人零售的热度有所冷却,投资的风向就开始悄悄地转向了传统便利店。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有近100亿元的资金涌入便利店行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便利店获得融资:三月,西北连锁便利企业西安每一天获得春晓资本领投的两亿元A轮融资;四月,见福便利获得红杉资本2.4亿元融资、131便利店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六月,武汉Today便利宣布完成三亿元B+轮融资……


  资本看好便利店业态也是有原因的,虽然中国的便利店市场发展时间不算短,但缺口一直十分巨大。美国目前有15万家便利店,日本有五万家便利店,以人口数量来算,平均两千多人有一家便利店。按照这样的比例来算,中国13.8亿人至少要有60万家便利店,但目前国内只有十万家,增长空间非常庞大。


  这样庞大的可增长市场空间,加上目前还属于初期发展阶段的国内便利店市场,便利店俨然成为一块甜美可口的蛋糕。


  但便利店这块蛋糕也不是那么好吃的,一些数字可能会让想要凭借一腔热情进入便利店行业的人稍微冷静一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零售行业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超过十万家,平均每家店的日均销售额为4936元,虽然相比2016年提高了10%,但增幅下降超过一半。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至2017年,大多数便利店的毛利率集中在20%-30%,净利率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业约占50%;净利率在4%以上的企业和亏损企业的数量占比各25%左右;高净利与亏损企业旗鼓相当,均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比例。虽然二线城市便利店快速增长,但头部品牌市场集中度超50%。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虽然做便利店的企业很多,赚钱的却没有那么多。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黄江明认为,便利店的发展面临着不少痛点。在他看来,运营成本高企、严苛的城市建设规划新规、物流车辆许可证限制、缺少现代化快餐食品产业链、不成熟的新零售技术等都从外部限制了便利店的发展。而从内部来说,传统便利店大多数都是以直营店为主,租金、人工成本压力大,加上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复合型新零售人才的缺乏、商品和服务等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盈利模式的缺陷,这些痛点给便利店运营也带来一些问题。


  以人才紧缺为例,一般而言,各个便利店品牌都有自己的一套人才培养体系,这套体系的培养时间会比较长,但在过去足以满足当时的开店速度。然而随着近两年便利店的开店速度加快,人才缺口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据《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从业人数指数的持续走低,反映出整个行业面临着人才流失与短缺的问题。


  随着便利店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门店数量不断增加,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便利店人才短缺的压力将会逐渐加大,这也体现在了便利店管理者对于未来自身企业在人才缺口与利润摊薄方面的担忧。


  此外,随着门店数量的迅速增长,门店的选址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就目前的便利店发展现状而言,一个门店的盈利状况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和其所在的位置有关,而好的位置通常也意味着高昂的租金成本。有业内人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现在随着便利店品牌都开始快速扩张,对选点的争夺也变得更加激烈:“有些品牌在进入新的城市的时候,即使有些选点可能盈利情况一般,但因为发展战略的问题,也得把位置先占住。”


  不过,痛点也给便利店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就拿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而言,有数据显示,去年国内零售业的人工成本同比上升12%。为了解决人工成本问题,无人零售解决方案就应运而生。去年以来,既有无人便利盒子、无人货架等单纯的无人零售业态,也有无人收银、自助扫码购物等和传统门店相结合的门店解决方案。


  走进新时代,传统的便利店也在不断升级,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加上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以及移动支付的普及都给便利店的升级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在黄江明看来,技术是现在中国传统便利店升级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如果能保留日系便利店的商品与服务优势,并和新兴便利店的互联网数字技术优势相结合,中国的便利店业态就能实现弯道超车。


  到底卖什么


  一家便利店能满足消费者哪些需要?食物、酒水、日用品……这些都是便利店里的常规商品。但随着便利店的主要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常规的商品品类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升级的消费需求。那么,现在的便利店应该卖什么?


  有业内人士认为,便民服务将是便利店未来的决胜点,这也是现在很多便利店品牌发力的方向,试图利用便利店来解决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的便利店提供了水电生活缴费服务,也有便利店推出洗衣等生活服务项目,那么这些生活项目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吗?


  在北京一家全时便利店的附近,中国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名路人,问他们是否会使用便利店里提供的一些便民服务。有消费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知道全时里有火车票的自助贩售机,但是“几乎没有用过,感觉还是去火车站更靠谱”;也有消费者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没关注过,去便利店也就是买点吃的”;还有消费者则表示,虽然知道便利店有些生活服务项目,但由于住所附近没有便利店,也就没有机会体验。当中国商报记者问他们便利店提供生活服务有什么想法,消费者普遍认为应该提供一些更贴合生活需求的服务如代收快递等,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缴费,“现在都在支付宝、微信上缴纳水电费,很少去缴费网点了”。


  实际上,限制便利店提供生活服务项目的最大原因就是网点密度不够。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只有1200家左右便利店,而且很多并不是标准的便利店,“便超化”现象比较普遍,即更像小型超市而不是便利店。这使得便民服务很难在便利店里普及落地。不过,随着现在便利店开始加速奔跑,未来便利店成为便民生活服务站的一天想必也不会远了。


  除了服务,商品作为便利店的基石也应受到重视。现在自有品牌开发已经成为便利店品牌先头部队的重要发展战略,上海市品牌授权经营企业协会自有品牌专业委员的数据显示,上海部分便利店业态的自有品牌占比已经达到近四成,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自有品牌的产品不仅更能体现自己便利店品牌的特色,更受消费者欢迎,利润也能提高不少。黄江明表示,便利店的商品不仅可以自主开发,也可以采取合作模式开发,还可以扩大食品服务,和互联网结合后会更加符合如今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更能体现品牌的差异性。(记者 冉隆楠)


  转自:中国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零售行业总体表现不佳 便利店业态火爆

    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方式包括购物方式均发生变化,对“购物便利”的需求急剧上升。在零售行业总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便利店业态作为现代零售主力业态之一,近年来开店数量及销售规模双双快速增长,行业发展趋势向...
    2017-07-04
  • 无人便利店是新技术试验场还是烧钱游戏?

    无人便利店是新技术试验场还是烧钱游戏?

    在实体零售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便利店成为风口尚在不久之前,一些零售巨头就开始试水他们心中更能体现新零售概念的东西——无人便利店了。
    2017-07-22
  • 红海还是蓝海 2019年便利店市场能回归理性吗

    红海还是蓝海 2019年便利店市场能回归理性吗

    着时间的推移,回首整个2018年,便利店并不是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从年初的颇受资本青睐,到年底的冷冷清清,便利店行业的发展似乎已经开始冷却下来。那么,走进2019年,便利店行业能回归理性吗?
    2019-01-18
  • 便利店行业洗牌之痛:持续盈利难题待解

    便利店行业洗牌之痛:持续盈利难题待解

    促进消费大背景之下,解决“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备受关注。因此,最大化满足人们即时性消费的便利店领域正持续迎来政策“春天”。
    2019-07-02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