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十年振兴:产业厚积薄发挺起中国脊梁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19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当前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科技创新领域,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的竞争高地,更是世界各科技大国推动经济发展、谋求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近些年,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正推动着产业由大变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我国政府于2009年正式发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实施六大工程。


  今年刚好是这一《规划》实施的十周年。这十年风风雨雨,电子信息产业突破阻碍,自主创新大放异彩,取得骄人成绩。


  顺应时势《规划》问世


  在1990年前,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政府主导的阶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199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89.3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7.7%。


  在1990年至2000年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进入了企业主导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呈跨越式发展:1991年,其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美元;2000年则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达到23.0%。


  2001-2007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约6.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约1.5万亿元,占GDP比重约5%,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超过0.8个百分点,出口额达5218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6.5%。


  我国当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


  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规划》应运而生。


  在国家振兴战略引导下,经过几年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逐渐走出发展低谷,产业振兴态势喜人。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是2012年的1.55倍,年均增速11.6%,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为9.5%,软件业为18.1%,增速始终稳居各主要行业前列,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技术突破有“芯”有“魂”


  中国电子产业总体处于全球产业链加工制造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下文简称“核高基”)领域“缺芯少魂”,产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安全面临隐患。电子行业领域部分核心技术和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存在被“卡脖子”风险。即使产业稳步发展,但核心技术仍有欠缺,“卡脖子”难题难以解决。


  在振兴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成功构建了系列高端技术平台,核心电子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支撑装备核心电子器件自主保障率从不足30%提升到85%以上。


  据了解,通过不屑钻研与革新,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取得巨大突破。高端芯片方面,采用国产超算CPU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连续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3DNAND闪存芯片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华为、寒武纪、地平线等企业发布人工智能芯片。新型显示方面,我国第一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京东方量产;国内多家企业陆续推出各种规格的全面屏,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市场垄断。


  以国产CPU为核心的自主IT产业链加快形成。凭借持续技术创新,飞腾、龙芯、申威和兆芯等CPU的单核性能比“十二五”初期提高了5倍。


  数据显示,2016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主要产品智能化、高端化成果显著,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市场渗透率超过80%。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12.2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464亿元。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产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占有率突破20%。


  “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曾表示,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10年,我国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3个尖端领域攻坚克难,突破关键技术,支撑创新发展,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让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再被卡脖子,不再“缺芯少魂”。


  2017年,我国继续推进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加强存储器、先进逻辑工艺等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支持超算CPU、新型存储器、5G高频器件等“弯道超车”和短板领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核心技术突破难题备受关注,国家投入大量科研人员。截至2017年,共有近500家单位参与专项研发,累计投入5万研发人员,申请专利8900余项,发布标准700余项,新增产值1300多亿元。


  探索5G蓝海探寻新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现稳健增长态势,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2017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到13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5万亿元,行业整体收入规模超过18万亿元;手机、彩电、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90%、70%、95%,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的地位更加稳固。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达18.5万亿元,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在通信设备、互联网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智能手机年产量达14亿台,华为、OPPO、小米、vivo跻身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六名。新一代移动通信方面,5G发展继续提速,技术研发完成第二阶段试验,中频段频谱使用规划率先发布,国内通信设备企业已推出端到端5G预商用系统。


  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正在进入一个日趋饱和的阶段,而新的、成熟的、标志性的新产品尚未出现,整个行业正在寻找新的“爆发点”。5G相关商品和服务到2035年大概会达到12.3万亿美元。5G可以创造5.1万亿美金商业价值,也会带来2200万新的工作岗位。5G+AI可以变革非常多的行业,在医疗健康行业或者汽车行业、重工行业,可以用AI做更多的事情,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的工作。5G这片蓝海中国已经开始探索并走在前列。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在国内,无论是芯片研发商、终端厂商,还是运营商、上游设备提供商都在加速布局5G产业链。移动通信技术按照每十年一代的速度快速推进。总的来说,5G技术已准备就绪,5G产业已进入商用期。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这对早已投身5G产业链的通信设备厂商、终端商和运营商等而言,意味着此前的投入得到肯定,也意味着前景更加明确。


  不管是运营商的布局,还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些都意味着5G即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据了解,中国移动的5G测试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关键技术验证,第二阶段是产品验证。


  中国在产业发展阶段历经磨砺,渐行渐稳,从被技术难题“卡脖子”到突破核心技术,再到走在探索5G技术前列,中国挺起脊梁大步迈进。相信在产业日益成熟的未来,中国会抓住更精准的经济刺激点,在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更大收益。(刘一庆)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三大特点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分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呈现三大特点

    根据2016年30个省份的综合评价,分地区综合发展指数最高分为广东省79 16分,最低分62 31分,均分67 34分,均分以上省市12个。
    2017-09-20
  • 电子信息业:增长平稳 新兴领域创新升温

    电子信息业:增长平稳 新兴领域创新升温

    2018年上半年,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贸易和持续推进的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波动中维持平稳增长,新兴领域创新发展持续升温,骨干企业资本化和创新发展步伐加快。
    2018-08-20
  • 突破技术瓶颈 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加速

    突破技术瓶颈 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需加速

    近日,工信部发布《201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2018年上半年,电子信息制造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生产和投资增速在工业各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产业运行总体保持稳健,为全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8-09-28
  • 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攻坚重塑竞争优势

    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攻坚重塑竞争优势

    在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多变化的形势下,应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安全体系,攻坚电子信息领域基础核心技术,塑造产业竞争优势和发展新路径。
    2019-01-2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