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十年振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3-22





  2019年,中国船企开了一个好头。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15日,中国船厂手持订单量为1610艘,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6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


  “向海而兴,背海则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船舶工业的支持。我国船舶工业随着改革开放也在近些年迎来飞速发展。但是,十年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矛盾日益显现,船舶业一度进入行业“冰冻期”。为此,我国及时出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年间,中国船舶工业经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终于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迎来行业健康发展的春天。


  力挽狂澜渡危机


  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素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作为一项综合性产业,对钢铁、化工、轻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更关系到国家海军装备的建造能力。


  中国近现代船舶工业,始于岌岌可危的清末,兴于蒸蒸日上的新世纪。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船舶工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均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带动增长。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处于迅猛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船舶工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较低造船效率和能源、资源利用率,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全球航运和船舶市场低迷的形势下遭受强烈冲击。


  危急时刻,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针对当下形势提出六点要求:一要稳定船舶企业生产;二要扩大船舶市场需求;三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四要积极发展修船业务;五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六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希冀以此振兴中国船舶制造业。


  壮士断臂迎新机


  2008年底,全国船舶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32家,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产能严重过剩。而竞争力强大的大型船舶企业占少数,中小型船舶企业居多,且金属船舶制造业占绝对主体,修船业、专用设备制造等配套产业、海洋工程等发展较快但相对滞后,一些造船的主要原料和配件、专用设备等主要依靠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造船业的成本。


  《规划》实施后,中国船舶工业积极调整结构转型,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以机制改革先锋的姿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制造趋势。这既是一次深刻的产业变革,也是我国船舶业实现再次飞跃且落实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工信部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继续保持世界领先;以修正总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6.3%、35.4%和35.8%,其中新接订单居第二位,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均位居第一。


  在危机中,中国船舶业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造船大国。逆势而上,靠的是国家关键时刻的政策、资金支持,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更依靠船舶人勇于创新、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


  自主创新新跨越


  过去,我国造船业普遍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在高技术和特殊用途船型方面有大量空白,但随着船舶工业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在世界造船史上,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是公认的需要最高难度和高技术含量的专用船舶。必须满足保持零下163摄氏度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功能,在建造精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极为苛刻。


  货舱围护系统、低温货物驳运系统、高温蒸汽动力系统……每一道安装程序、每一个关键零配件,都有特定的精度要求,数据指标远远高于普通船舶,允许公差范围一般以毫米、微米计。


  2008年4月3日,随着我国首艘LNG船在中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成功交付,中国造船史掀开了新的篇章。LNG船的成功研制及其相关自主创新成果,使我国在高技术船舶开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然而差距依旧存在,2012年,韩国的船企拿下了90艘LNG的大单,同年我国仅卖出四艘。


  “沪东中华”毫不气馁,继续投入巨资,研究、试验、失败、再试验。


  2017年6月,“沪东中华”力压日韩船企拿下50多亿元的订单,轰动业界。同年11月6日,首船在沪东中华下属长兴造船开建,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的LNG船已进入了第四代,且成功突破LNG船建造的核心技术,进入批量建造阶段。


  蛟龙入海创纪录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比天空更深的是海洋。深海既是高科技的舞台,也是技术理论的诞生点。


  在国家振兴战略引导下,中船重工702研究所历经10年,突破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信、系统控制等关键技术,成功主持建造了“蛟龙”号。


  自“蛟龙”号交付后,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的海试成功。2012年7月,更是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海底7000米,这一深度将使中国可以触及地球99.8%的海底,正式宣告我国载人深潜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宣告我国船舶制造科技水平又上一个新台阶,成为世界上仅有的5个能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


  海工装备齐发力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如何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并由此掀起了海洋工程装备建设的高潮。我国船舶企业紧跟市场变化,不仅仅着力于“蛟龙入海”,更发力海工装备的开发建造。


  2011年5月底,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投资60亿元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正式命名交付。该平台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装备“重器”,可满足世界各海域的作业要求,是目前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上技术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产品。


  同年,由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国内首座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巴西海域正式投入油井钻探作业,后经实践检验,其技术性能完全达到设计标准。


  兴武强兵显神通


  船舶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推动了航运、海洋资源开发事业,也为现代化海军提供了装备基础,为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乘坐“长沙”号导弹驱逐舰,检阅各舰艇编队。长沙号驱逐舰(舷号:173),是江南造船厂建造的052D型驱逐舰之一,是我国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新锐防空舰,被誉为“中华神盾”。


  2018年5月18日,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完工交付的001A型航空母舰完成首次海上试验任务,为中国更多航母的建造和战斗力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造船强国在路上


  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再次为建设海洋强国吹响了号角。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认为,过去中国海洋科技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果,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现在到了全面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时候了。”


  但是,相关数据披露,中国海洋生产总值从2006年约2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16年约7万亿元,但占GDP比重始终徘徊在9%-10%左右。与不少发达经济体海洋经济占比动辄高达60%相比,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加快发展船舶产业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为此,《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再次明确此后10年的发展重点和目标,继续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征表示,制造业智能转型是大势所趋,我国船舶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产业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船舶工业从崛起到振兴,挺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脊梁,从三大指标上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船舶大国。但从竞争力角度来看,尤其是优质民企间的角逐中,日本、韩国在质量、效率等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呈三足鼎立态势。


  在这个新起点上,对中国船舶工业而言,更大的挑战是如何从世界第一大到世界第一强,道路还很艰辛、很漫长。(记者 刘波)


  转自:中国产经新闻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船舶工业:释放潜能迈向造船强国

    中国船舶工业:释放潜能迈向造船强国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崛起,从衡量造船业整体发展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这三大世界造船指标来看,中国造船业已多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2017-10-19
  • 成果显著 船舶工业面临形势仍然严峻

    成果显著 船舶工业面临形势仍然严峻

    2017年,《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正式发布。
    2018-02-05
  • 我国船舶工业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

    我国船舶工业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

    近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指出,2017年,我国三大造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位居世界第一,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2018-02-19
  • 船舶工业:三大主力船型市场乍暖还寒 复苏曲折

    船舶工业:三大主力船型市场乍暖还寒 复苏曲折

    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去年国际船舶市场出现一些起色,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三大主力船型市场新船需求均大幅反弹,同时“交付难”局面有所缓解,但新船价格仍在低位...
    2018-03-0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