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行业:短期来看疫情影响有限 隐性压力较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2-19





  武汉地区是我国面板行业重要集聚地之一,产能约占全国的2%,产值约占5%。受影响的企业既包括TCL华星、天马微电子、京东方等我国龙头企业,也包括精测等上游材料和装备企业。疫情爆发以来,面板产能情况备受业内关注,面板企业无疑面临着一场"大考"。


  武汉地区产能利用率下降


  武汉的面板产能布局主要有京东方B17、TCL华星T3、TCL华星T4、天马武汉6代产线,覆盖了大尺寸LCD、中小尺寸AMOLED产能,用于手机、电视等应用。


  近日,主要面板企业对疫情中的产能情况做了公告。


  TCL集团发布公告称,TCL华星大尺寸正常生产,深圳及惠州工厂生产或建设正常,TCL华星生产中小尺寸产品的t3、t4工厂位于武汉,春节期间按计划生产经营,当前产成品出货通道正常。目前公司材料库存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但受疫情影响,部分生产材料供应可能因供应商延期复工及物流不畅等因素出现短期迟滞。


  深天马发布公告称,除了生产基地在武汉的子公司,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短期内会在物流、员工返岗、部分原材料供应商面临一定压力,公司位于其他地区的生产基地受疫情影响较小。从目前情况来看,公司材料库存能满足当前生产需要。


  维信诺发布公告称,目前各条生产线的原材料库存能够满足当前生产需要。同时,针对受疫情影响未来可能发生的原材料暂时性短缺,公司也在通过积极协调供应商及物流渠道、调整生产策略等多种方式保证原材料供应及产线运营,疫情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较大影响。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已经量产的面板产线春节期间的产能利用率在50%-70%之间,受此次疫情影响,节后生产人员到岗后需要进行医学观察,产能利用率同比降低约10个百分点。目前国内正在进行量产前爬坡的面板企业在武汉疫区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到30%-40%之间,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其他地区的企业仍按进度准备量产。


  供给需求同时下降


  从材料供应来看,据群智咨询TV研究总监张虹分析,材料的短缺主要发生在面板厂的后段,主要有PCB、偏光片、辅材、包材、结构件等。所以对面板厂来说,虽然前段的稼动率并没有下调,但是因为后段的生产受到人工以及材料短缺的影响,会对面板厂的生产和出货造成一定影响。以液晶电视面板为例,预计2020年一季度的出货数量同比将下降10.1%。预计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总量下调大概100万台。


  集邦咨询研究副总邱宇彬表示,由于疫情影响,目前面板前端Array投片基本上维持在满载状态,但面板后段模块与下游品牌代工厂的生产状况有着很高的不确定性。首先,能否如期复工变量仍大。其次,即使复工,由于交通与物流管制的冲击,关键材料与生产人力后续的到位情况同样十分严峻。对于面板产业来说,面板后段模块生产状况、下游品牌与代工客户的料况与复工情况都需要密切追踪。


  从需求端看,终端零售会出现普遍的下滑现象,而下游模组和整机制造厂商也面临10天左右的产能损失。张虹表示,预计今年一季度中国市场电视整机的出货将同比下降18%。而对于上游面板厂而言,短期来看,如果能够正常复工,对面板厂的影响相对会比较有限,主要体现在交期的延后上面。


  面板行业隐性压力较大


  此次新冠疫情对面板行业的影响广泛,波及整个产业链,但是影响强度分布不均。据胡春明介绍,武汉地区是我国面板行业重要集聚地之一,产能约占全国2%,产值约占5%。根据目前状况,疫情对显示器件及上游材料和装备市场的影响较小,预计2020年我国显示器件(面板)产值约522亿美元,同比增加约27%,全球占比约40%;显示材料产值约220亿美元,同比增加约36%,全球占比24%;显示装备产值约10亿美元,同比持平,全球占比5%。


  目前面板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人员短缺、物料供给短缺、物流受限、出口交付管控增强、海外配套服务受影响等问题,以上均是新冠疫情带给面板行业的显性影响。目前来看,隐性影响明显大于显性影响,我国行业有必要给予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不利影响和预防再发。


  疫情造成了面板行业供给和需求的同时减少,因供需的时间差效应,目前尚未出现对价格的明显影响,但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不排除显示产品价格再次出现波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造成整个行业无法摆脱周期性下行压力。同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取得全面领先的市场地位。


  此次疫情还给包括面板在内的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课题,迫使企业深思制造业发展走向,进一步推动包括HSE(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少人化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数字化技术、工业互联网远程服务、大数据分析以及AI技术应用等新业务的开展。(记者 卢梦琪)


  转自:中国电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