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中国汽车业显现四大能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2-21





  面对疫情大考,中国汽车业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火速复工生产防疫紧缺先进技术装备负压救护车,变线转产防疫急需口罩、消毒液,快速研发救护车关键技术、抗病毒民用车型……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汽车业表现出强大的制造能力、完备的配套能力、快速的变线能力以及创新的研发能力,而其所形成的合力正是中国汽车业快速崛起的支撑。


  强大制造能力:火速赶制负压救护车


  与口罩、防护服一样,被称为“移动的N95口罩”的负压救护车也是此次疫情防控的重要物资。一声令下,火速复产,众多车企快速反应,以强大制造能力在这次战“疫”中大显身手。


  所谓负压,就是通过负压排风净化装置,使车内气压低于车外,空气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借助新风系统让新鲜空气进来,同时借助过滤设备对车内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与病人交叉感染。在当前严峻的防疫形势下,负压救护车是十分紧缺的先进技术装备。但正因为负压救护车的特殊性,其生产难度要大大高于普通救护车。而在日常救助工作中,普通救护车承担了大多数任务,车企一般不会储备大量负压救护车。


  1月24日,工信部向全国下达首批200辆负压救护车的紧急生产任务,部分订单要求在2月5日交付,前后不到两周时间。接到任务后,江铃集团、上汽大通、宇通客车、华晨汽车、北汽福田、福建奔驰、奇瑞瑞弗等12家企业迅速投入生产。


  作为全国最大的负压救护车生产企业,江铃集团从大年初一就开始组织工人复工复产,赶制负压救护车驰援各地疫区。截至2月5日,江铃集团共生产了53辆救护车交付疫情防控一线,476辆底盘车生产也已完成下线,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在首批车辆投入使用之后,负压救护车和普通救护车仍存在巨大需求。华晨汽车表示,在加紧生产工信部订单任务的同时,每天接到全国各地的救护车订单20辆左右,截止到2月5日,共计收到救护车订单259辆。而江铃集团截至1月27日就已经收到救护车订单超过1300辆。江淮商务车在疫情暴发之后也陆续接到了各地的医疗订单,目前已经复工紧急生产救护车。据悉,江淮商务车拥有瑞风MPV和星锐多功能商务车两个专业定制生产救护车的平台,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生产负压防疫、重症监护、转运救护等全系列救护车,用于支援一线进行疫情防控和医疗救助。此外,苏州金龙、唐山亚特等车企也加入到负压救护车的生产中。


  从2月份开始,负压救护车开始陆续交付到防疫一线。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月5日,江铃集团、上汽大通、福建奔驰、宇通客车、华晨汽车、北汽福田、奇瑞瑞弗等车企均陆续交付了首批负压救护车。按照规划,剩余订单将在2月20日前交付。


  完备配套能力:200多个环节不掉链子


  在数以百计的负压救护车火速开赴一线的背后,是中国工业制造体系的不断完善,生产链条的不断壮大。


  江铃集团改装车公司医用车产品技术总监王亮深有感触,犹记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前,全国每年新增救护车总量只有几百台,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翻了数十倍。


  据介绍,负压救护车是专用装备,生产链条长,涉及的零部件企业有200多家,环环相扣,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正是因为零部件企业的通力协作,车企才能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福耀玻璃、宁德时代、青特集团等汽车零部件及关联企业还充分调动自身技术、工艺、工程等方面的优势,在参与驰援行动中有效帮助各方力量排除故障、加速生产、打通通道、提高效率。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中国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形成了全球一流的汽车制造体系。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快速发展的经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强的零部件配套能力、富有竞争力的产业政策、广阔的国内市场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再加上外资长期投资所培育的产业基础,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全球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和中国制造相关。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跟随采购和控制成本的需要,汽车零部件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或与国内零部件厂进行技术合作,将其在中国的产能纳入全球汽车生产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值近4万亿元,零部件出口额达70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额的10%。


  快速变线能力:车企“跨界”造口罩


  针对防疫物资的紧缺,目前各地都在快速上马医用防护用品生产线,不少车企也出乎意料地变线,启动高速生产引擎。


  2月5日,比亚迪旗下全资子公司汕尾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新增了消毒液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2月8日,比亚迪宣布口罩和消毒液已经进入生产环节,预计将在2月17日前后量产出货,2月底口罩产能可达500万只/天,消毒液产能5万瓶/天,直至疫情缓解和消除。


  2月6日,上汽通用五菱宣布将联合供应商通过改建生产线的方式转产口罩,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按照项目建设计划,无尘车间由广西建工集团负责改建,将于本月内建成投入使用,共设置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预计达到170万个以上。而且第一批20万只口罩已于2月9日正式下线。


  与此同时,广汽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显示,广汽集团正在主动研究打造用于加工生产口罩的设备和生产线的方案,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调动资源紧急论证和研究,争取早日落实。


  随着实力强大的车企加入口罩生产大军,一“罩”难求的局面很快将会打破。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汽车业从中不仅体现出责任和担当,更显现出快速灵活的变线能力。


  创新研发能力:高效应对谋划未来


  正常情况下,一辆负压救护车的生产,要经过基型车生产、改装两个步骤,需花费约30天时间。然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车企不到两周时间就完成了工信部下达的首批负压救护车的紧急生产任务,显现出中国汽车业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与齐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据介绍,在最为关键且耗时的负压救护车密封环节,正常全车密封需要2至3天,但各车企的研发人员与工人成功把这个时间压缩到1天。为完成任务,宇通客车等车企还临时改造了其专用车生产线,进行负压救护车的生产。


  事实上,负压救护车是中国汽车业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从2005年开始立项到2010年率先获国家专利,在抗击甲型H1N1流感等实战中不断更新换代,江铃集团的福特全顺负压救护车成功扭转了国内负压救护车靠进口的被动局面,目前以全顺轻客为底盘改装成的救护车占国内市场份额达60%。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业还在疫情之下思考更为长远的未来。


  2月4日,吉利控股集团决定,由吉利汽车先期投入3.7亿元,启动具备病毒防范功能的“全方位健康汽车”的研发工作。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总裁、CEO安聪慧称:“病毒疫情防范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长期努力的工作。汽车作为广大消费者常用的交通工具,使用频率很高,流动性也很大。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汽车‘新四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汽车企业应该致力于研发有助于防护驾乘者健康的产品。这也将是吉利汽车长期投入、持续投入的重点研发方向之一。”


  据介绍,“全方位健康汽车”将有别于专业的医用防护用车,是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消费级产品。不仅具备吉利汽车产品已有的隔绝外部空气中有害物质、快速高效净化车内空气等功能,还将重点突破车内病毒防范功能和技术,有效抑制并降低病毒对人体的侵害。同时,车内所有材料不仅将拥有高环保性、低散发性,还将通过添加抑菌、抗菌物质的方式,具备抑制细菌或表面杀菌的能力。


  当前防疫形势依然严峻,疫情大考仍未终结,接下来中国汽车业还将面临复工复产、销售压力等一系列挑战。在这个速度时代,需要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真正有实力的车企将迎难而上,化危为机,从中找到转型突围的契机,拉开与对手的距离,从而推动中国汽车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维度。(记者 吴蔚 综合报道)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丰田到底为什么要推倒重来?

    没有人能够准确解释,为什么1000万辆在汽车行业会是个“魔咒”,巨头们先后这个数字周边狠狠跌跤。如今,栽过跟头的丰田汽车卷土重来,不过这一次,它瞄准的决非仅仅是销售数字。
    2017-05-05
  • 星河互联:你还在汽车金融淘金,我们却看好“卖水”机会

    风险控制,是所有金融行业公司的死穴,汽车金融同样如此。传统的汽车金融项目,一放大规模就会死于风控,风控严格则成长缓慢收益低于资金成本
    2017-05-31
  • 人工智能对汽车业是创造还是毁灭

    前,汽车业是人工智能应用最广泛的行业之一,众多车企都在狠砸资金加快在人工智能布局,以加快自动驾驶、车联网和移动出行等领域的研发。
    2017-08-02
  •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离不开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离不开"全球化"

    德勤却在其近期发布的《2017汽车产业对外投资报告》中指出,中国汽车行业的持续繁荣增长不能仅依赖政府政策的推动,长远而言,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加快自身的全球化布局,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才能实现产业的持久繁荣。
    2017-08-13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