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全球供应链抗“疫”压力测试:世界工厂定位未动摇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10





  当前的特殊形势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抗的疫情影响下的市场选择,一旦国内疫情得到抑制,产业链上的产能有效恢复,则国外重点客户的订单会继续转回来。


  3月5日一大早,两个装满纺织品的集装箱大拖车从海门叠石桥家纺城的海关基地出发,直驶目的地上海港。大约20天内,这批货可送到位于巴林龙城的杨丽手中。


  杨丽在巴林经商已有5年,是南通地区小微型纺织产业从业者“走出去”打拼的典型,采用“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生意模式。她所在的巴林龙城,是中国和巴林两国间重要的合作项目,也是中东地区最大的中国商品贸易枢纽,销售着成千上万的“中国制造”。


  2020年农历新年初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身处异国的杨丽一度焦头烂额,她在巴林的多个店面已接近无货可卖的边缘,“我在叠石桥家纺城有不少以家庭为单位的供货商,疫情期间生产方式灵活,但货无法出境。”杨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好在,龙城项目的管理方——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一直积极与国内和诸多商户协调联络,努力寻求对外贸易管道的通畅。


  而在连接江苏与上海的太仓港,太仓港集装箱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玉高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2月最后一周开始,海运出口已经达到了60%以上的恢复量。同时,江苏、上海港口的出口量也在逐渐恢复中,乐观估计延迟到3月下旬可达85%的贸易量。


  与已吃下“定心丸”的杨丽不同的是,无锡力芯微电子公司负责人毛成烈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公司出口订单降幅达到10%-20%,“疫情影响到终端产品出货,传递到企业就是订单减少。”力芯产品广泛应用在手机、电视、音响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上,是该领域世界知名企业在中国的重要供应商。春节前后,本是电子类产品的供销旺季。


  力芯是近些年来中国制造的典型代表。当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其制造业处于紧张的压力测试中。全球商业调查者Dun & Bradstreet在发布的特别报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中国很多地区停工,可能会对全球超过500万家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将2020年的销售目标调整为与2019年持平,但毛成烈表示,当前的特殊形势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抗的疫情影响下的市场选择,并非是国外客户对中国制造企业的不认可,“一旦国内疫情得到抑制,产业链上的产能有效恢复,则国外重点客户的订单会继续转回来。”


  “随着各地对中央防控疫情精神的贯彻落实,形势已在明显好转。”江苏省外国经济学会会长、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认为,从多年的研究实践看,中国制造的优势仍长期存在,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只会加强,仍是世界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


  沪宁线上多个城市的几位上市高科技制造企业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经过近些年来一以贯之的技术创新,行业、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加之全球化的布局,已更加深入到国际供应链中,国外客户会在较长时间内认可中国的制造优势。


  物流回暖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复工复产,交通运输先行,必须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做到“货畅其流”。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多方采访看,尽管运力已有大幅度提升,但物流仍是制约当前企业复工复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江苏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也是亚欧大陆桥的起点城市,在中国向西、向东、向南的交通枢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期从事路桥经济研究的连云港市社科院研究员古龙高表示,2020年2月,连云港港口的货运要比往年同期下降超过20%。


  “现在中欧班列的运力恢复80%以上。”国际陆桥运输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林备战表示,因为之前拖集装箱的大型拖车不让上路,要达到同比2019年的状态还需要时间恢复。此前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专用集装箱拖车不仅在省与省之间难以跨越,省内县与县之间也有阻碍。


  不仅仅是车,更为关键的是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江苏大型企业了解,企业自备物流体系的本地员工占比仅在10%-20%,剩余外地员工因省市际交通不畅或隔离要求,返工意愿不强烈,有的企业委托运费涨价高达之前的4倍。常州天合光能副总经理印荣方就表示,运输时间周期延长了20%以上。


  这意味着,疫情防控下暴露出来的地方经济碎片化问题,影响了全国复工复产进程和经济复苏。这也是中国欧盟商会在近期的会员企业调研报告中所重点指出的问题之一。


  有从业者告诉记者,江苏在2月24日将防控级别调至二级,企业开工条件得以宽松,如所填报表减少,不过实践中以企业为单位的防控力度没有减,尽管制造业、物流运输业已复工,但效率没有达到原有状态。


  郭玉高进一步介绍,近期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疫情也影响了产业链的供应与需求,防疫与观望渐行渐近,如3月份日韩意的疫情能有效控制,预计到5月份可以恢复到90%,“这次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影响较大,修复期可能要3个月。”


  双良节能是在世界锅炉产业链上具备一定话语权的企业,该公司一位高管告诉记者,当前政府除了帮助区域内的上游配套供应公司复工等外,最大的帮助就是在物流运输上及时开具通行证,确保了企业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


  江苏苏亚供应链管理公司总经理刘宁则表示,通关效率难以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海关既要抓防疫更要抓快速通关,压力非常大,直接的表现就在于货物在港口码头的滞留积压,“但现在每天的过关增幅都在显著提升,需要时间化解。”南京海关人士就此答复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海关的重点是确保“人等货”。


  有国家级智库的研究员认为,当前在杜绝输入性案例管控的基本前提下,对物流的放开处于两难境界,一方面,作为经济恢复基础的物流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另一方面该行业在中国精细化管理程度有待加强,一旦彻底放开容易产生输入性疫情。


  “目前进口8成以上恢复,出口接近5成。”专业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的张家港保税科技董事长唐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内外资无差别对待


  截至3月2日,江苏、浙江、安徽、重庆、贵州等地区的规上工业复工率超过95%。根据江苏省工信厅通报,到2月28日,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8.7%,企业人员返岗率74.5%。


  中国能拥有世界工厂的地位,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分别约占全国10%、14%的经济大省江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沿沪宁线的苏南5市,最早融入全球供应链,奠定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到2月28日,除个别特殊企业外,苏南地区规上工业复工复产率已达到100%。


  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经济重镇苏州,其5000家外资企业复工率仍有待提升。


  对此,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徐天舒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人员、物流、通关效率造成的短期影响。目前,印尼、约旦、俄罗斯等已宣布暂停进口部分中国商品,而印度提高部分工业品进口关税,会影响部分对印出口,但当前苏州工业园区的1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


  苏州融入全球的重要性代表产业是笔电,其产品产量在过去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这是中国最早切入到世界产业链的产业之一,也是苏州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基地的全产业链代表产业,集聚了全世界数以千计的整机、配套企业。


  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开放经济领域首席专家张二震教授认为,保证外资企业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直接影响外资对江苏的长期信心,关系到外资的全球产业链战略布局,更直接关系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稳定。


  在业内影响力较大的昆山龙腾光电的一位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员工正按计划分批返回,产能恢复进度较好。


  事实上,笔电类企业都做JIT(即准时制生产方式),不能断供,追求零库存,但在春节期间会相对增加库存。张远鹏的多年跟踪经验显示,一直以来,很多企业的国外合作商也会适当增加库存,以应对中国的传统春节。


  多位企业界人士和学者对记者表示,尽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制造并传导至全球产业链,但短期看并无本质影响,关键是复产后要加强产业积聚,上下游协同,增强竞争力。


  有苏州工业园和昆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人士则表示,不管是内资或外资,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产业遇到颠覆性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外商投资的重点省份,现有4万多外籍在苏人士无一感染。近几日,江苏省及地方主要领导一直在企业实地调研,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共同致信在苏的外商投资企业,强调始终把外资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来看待,把外籍员工当作本地员工一样提供保障,一视同仁安排必要的健康防护措施。


  全球分工压力测试


  江苏省主要领导在信中指出,当前应对疫情已进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正在有序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江苏大部分外资企业正在实现复工。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复杂细密的产业链条,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由于全球近200个经济体从中国进口商品,其中间品在全部进口中的占比平均达到21.7%(中位数),这意味着,中国已是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中心。在全球价值链呈现双环流的格局下,中国已演化为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价值链的交汇国,是“环流共轭”的核心节点型枢纽国家之一。


  春节以来的1个多月,出于防控疫情的需求,各地采取的措施尤其是跨省跨境渠道的停摆,对经贸往来造成了负面影响,可能会打乱中国在国内外建立的长期供应链生态。


  这一逻辑并不复杂。处于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供货企业,如普遍出现不能及时生产供货或供货不足的现象,会导致产业链下游企业的供给成本急剧上升,跨国企业则会考虑转移订单。对此,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疫情,意味着跨国企业可能会弱化和降低这种协调全球产业链的动力机制,可能会重新计算协调成本和供应链终端的风险。


  如果疫情持续发展,会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阻力,影响到供应链、产业链,继而影响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产业经济学博士后、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孙华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的产业体系嵌入全球价值链具有较强的韧性,分工细密的产业集群和劳动力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参与产品价值链上相对低附加值的工序片段,已经给世界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消费红利和发展红利。因此短期看,世界仍认可中国制造的优势。


  孙华平认为,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影响在中国可分为总量规模和结构性的影响。总量上,导致大面积的国际贸易订单交货延迟,冲击全球价值链甚至拉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呈负相关效应;结构上,长期看会对国际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形成一定阻碍,继而延缓中国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地位迈进的步伐。


  那么,疫情对于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上有优势的企业影响如何?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从事高速光通信收发模块研发设计与制造销售的企业副总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企业60%左右的产品供应国外3大客户,由于公司目前已向海外供应最新的5G光模块产品,但出货量不大,并且海外客户希望更加稳定可控,拉长了测试周期,因此疫情带来的影响非常有限。


  “最主要的影响是国内的加工配套单位大多是中小企业,复工秩序不同产生了较大影响。”锂电池卷绕装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无锡先导智能公司负责人解释。至于国外订单,因为交货周期较长,暂无影响。


  国内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副总张宏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员工大部分非本地,目前产能恢复只有50%左右,但主动采取用加班加点可弥补疫情的停摆期,可顺利完成国外订单。天合光能副总印荣方坦承,因为较早在东南亚建有工厂,因此可确保海外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充分利用全球比较优势的企业,尤其是积极布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较好避免了本次疫情的冲击。对此,刘志彪指出,坚持沿“一带一路”建设全球价值链,可以对冲中国当前因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趋势。(中国观察 王海平)


  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制造2025”今年怎么干

    《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为稳定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都处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期,“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推进工作仍面临不少挑战。
    2017-04-06
  • 握紧创新钥匙 打开“中国制造”新天地

    面临激烈竞争和爬坡转型压力,紧握创新钥匙、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实践,“中国制造”迎来了发展的新天地,也获得了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2017-04-25
  • 《中国制造2025》: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中国机遇

    从诞生伊始,《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就在于把中国打造成世界制造强国。为此,我们制定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2017-05-30
  • 中国制造汽车出口美国背后有深意

    近日,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宣布,该公司未来将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密歇根州或者墨西哥生产其福克斯紧凑型汽车,福特此举引起美国汽车工会的反对。
    2017-07-1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