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剪刀差”为何扩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3-24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挑战,导致PPI同比处于跌势。而从CPI看,同比涨幅居高不下,主要由于猪肉等个别食品供需出现阶段性紧张所致。专家建议,我国仍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要积极扩大内需,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是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一个经济体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在现实经济生活中,CPI和PPI走势很多时候并不一致。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以来,CPI同比涨幅扩大,PPI总体上处于下跌通道,二者“剪刀差”持续扩大。


  这两个衡量物价水平的重要指标发生明显背离,物价到底是涨了还是跌了?“剪刀差”背后蕴藏着哪些重要信息?二者背离将从哪些方面影响经济运行?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影响因素有不同


  2019年前两个月,我国CPI同比涨幅逐月收窄,进入3月份以来涨幅持续扩大,今年以来则进入“5区间”。PPI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同比涨幅持续回落,尽管个别月份略有反弹,但总体上处于下跌通道。


  CPI和PPI呈现不同走势,二者“剪刀差”也在持续扩大。2018年12月份,CPI同比涨幅比PPI高出1个百分点。此后,二者涨幅差距持续扩大,去年10月份以来扩大至5个百分点以上。


  “CPI和PPI同比涨幅出现‘剪刀差’,主要由于影响二者走势因素不同。”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国内实体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的挑战,导致PPI同比处于跌势。从CPI看,其同比涨幅居高不下,主要由于猪肉等个别食品供需出现阶段性紧张所致。


  “如果传导渠道顺畅,CPI和PPI走势应该趋同或者有较强相关性,但事实并非如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驱动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因素是供给侧扰动,特别是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推高CPI同比涨幅。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远远谈不上通胀。PPI同比下跌,则主要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势影响。


  “今年2月份,受疫情防控影响,工业企业停工停产,PPI同比由上涨转为下跌。广大群众选择少出门,但由于对肉蛋菜等食品的刚性需求,采购更集中,采购量加大,加之食品受物流等因素影响,供给趋于紧张,推动了CPI同比涨幅处于高位。”唐建伟说。


  唐建伟还表示,在构成CPI的商品和服务中,上下游市场化程度高,上游环节成本变化容易向下游甚至是消费者传导。在工业品领域,下游产能规模大,竞争充分,但上游原材料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容易带来CPI和PPI的“剪刀差”。


  “物价‘剪刀差’主要受猪肉价格走高、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及我国上下游价格传导不通畅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分析,2019年以来,受猪肉供需缺口扩大,猪肉价格飙升带动消费者物价大幅上升;果蔬等食品及服务价格增长整体温和。从PPI看,虽然与内需偏弱有关,但更主要是受全球需求疲弱影响。全球需求增长疲弱,拖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影响了国内PPI走势。


  不存在“滞胀”基础


  CPI和PPI相背离,特别是最近几个月CPI同比涨幅进入“5区间”,PPI连续多月同比下跌,加之今年前两个月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放缓。有人担心,中国经济将出现“滞胀”。


  “所谓‘滞胀’,是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出现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物价反常走高的情况。但是,2019年我国经济增速为6.1%,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形势向好,传统动能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新动能加快成长,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并不存在所谓的‘滞胀’基础。”周茂华说。


  “从物价看,我国CPI同比涨幅扩大,主要受个别商品价格波动影响,物价不存在全面上涨的基础。而且,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可能明显放缓,但这主要受疫情影响,并非内生动力不足所致。”徐洪才说。


  在唐建伟看来,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判断是否“滞胀”需同时满足3个标准。一是经济停滞或出现负增长;二是出现明显通货膨胀,通胀水平达到两位数以上或高于经济增长率;三是失业率高企。从这3个标准来衡量,我国主要经济在个别月份的波动,并不是典型“滞胀”。


  多位经济学家认为,仅凭CPI同比涨幅扩大和PPI同比下跌,不能简单得出中国经济“滞胀”的结论。不过,CPI和PPI“剪刀差”持续,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徐洪才分析,C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意味着银行存款实际利率降低,会影响到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进而影响消费。PPI同比持续下跌,则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会收缩,融资成本和杠杆率会上升,对进一步扩大投资形成抑制。


  CPI与PPI如果长期形成较为明显的背离,也会加大宏观调控难度。“PPI如果持续下跌,意味着工业部门持续低迷,企业经营业绩下滑,需要宽松政策支持。不过,宽松政策又容易引发消费端通胀,甚至使一些局部性风险持续积累。”周茂华说。


  扩大有效需求


  进入二季度后,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持续显现,气温逐步回升,加之鼓励生猪养殖一系列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农产品价格有望稳步回落,CPI同比涨幅将逐步收窄。不过,受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输入性通缩影响,PPI同比或将保持跌势。CPI和PPI二者的“剪刀差”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徐洪才分析,从居民消费品看,受疫情冲击,供应链受到一定影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加上生猪养殖政策效果显现,蔬菜水果供给充足,CPI同比涨幅将“前高后低”。CPI和PPI“剪刀差”有望在年底收窄。


  “要应对‘剪刀差’对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带来的不利影响,关键要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徐洪才建议,目前全球需求疲弱,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仍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要积极扩大内需,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关键作用。


  “影响CPI与PPI背离的主要症结是结构性问题。治理‘剪刀差’,必须综合施策,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周茂华建议,一方面要继续落实中央稳物价的一系列政策部署,特别是针对猪肉供给问题继续开展专项治理,努力增加市场供应,并协同物流、卫生监管等部门创新供应模式,降低生猪等养殖周期性波动冲击问题。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广大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对有潜力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帮助其渡过难关;并通过财政及信贷结构性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内供需再平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唐建伟认为,未来CPI整体趋于回落,通胀压力有望得到缓解。从PPI看,油价回落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会给PPI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疫情导致生产和需求放缓,PPI跌幅可能扩大。未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基建投资等稳增长力度加大,或将带动工业生产回暖,届时PPI才有望逐渐回升。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10月份PPI与CPI剪刀差达12个百分点 说明了什么?

    10月份PPI与CPI剪刀差达12个百分点 说明了什么?

    国家统计局11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7%;10月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2.5%。
    2021-11-13
  • 如何看待物价“剪刀差”持续收窄

    如何看待物价“剪刀差”持续收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物价数据显示,2月份CPI同比上涨0.9%,PPI同比上涨8.8%,在PPI连续4个月回落,CPI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二者“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至7.9个百分点,较2021年10月份的高值收窄了4.1个百分点。
    2022-03-21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