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号”启航:中国制造新征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7-09-22





  9月21日,全国铁路开始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7对“复兴号”列车在京沪高铁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行速度最高的国家。在高铁里程日新月异、线路通车接二连三的今天,“复兴号”启航具有标志性意义,引发国人广泛关注。
fuxinghao
资料图:“复兴号”列车(图片来源于网络)
  “复兴号”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曾经,对于中国能否开好高铁,从速度和技术上都存在争议。事实和数据是最好的回答,从京沪到沪昆,从成渝到京广,八纵八横的高铁网在中华大地编织密集网络。截至2016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60%以上。
 
  不仅如此,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铁近年频频“出海”,拿下包括印尼雅万铁路在内的项目。中国中车海外市场份额亦高速增长,2016年国际业务签约额约达到81亿美元,同比增长40%。
 
  与此同时,在9月19日开幕的第十七届北京航展上,中国商飞与中航租赁、农银租赁等4家公司签订C919大型客机共计130架购买协议,乃C919首架机首飞后最大的一笔签约。截至目前,C919大型客机客户总数达到27家,累计订单730架。
 
  可以说,“复兴号”代表着中国高铁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C919大型客机不断接到订单,预示着中国大飞机得到肯定与认可,均为中国大型设备制造强盛的标志。此外,基建、航天军工等领域,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
 
  而且,中国早已成为制造业大国,根据联合国数据,早在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就已经是美国的120%——当年中国达2.9万亿美元,美国为2.4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日、德等主要传统工业强国的总和。
 
  然而,中国目前还难以称得上制造业强国。因为在精密仪器和先进材料制造等基础领域,中国产品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老生常谈的如汽车发动机,中国已连续多年汽车生产和销售世界第一,但国产品牌竞争力远逊于合资品牌,近年在大力推动新能源车产业下才略有改观。
 
  高精度机床则是更大的短板,数控机床乃航空航天等关键设备制造必备,虽然近年国产数控机床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部分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不少精密技术尚不具备,仍掌握在德国、日本等国手中,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就将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行业列为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必争领域。
 
  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复合材料。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石,其研发、产业化和应用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必要条件,先进复合材料能有效地减轻飞机、航空发动机、导弹和航天器的结构质量,是高科技战略性材料研究和发展的重点,也是打造制造业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新材料和经济增长点。同样,中国复合材料“大而不强”,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碳纤维产能设计1.5万吨,而实际产量不足一半,因产品批量稳定性不好,不少先进复合材料依赖进口。
 
  “复兴号”启航,让世界见证中国高铁技术,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中国能自主制造技术领先的高铁、受市场认可的大飞机,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关乎国家安全,理应重视。顾此不能失彼,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在精密仪器和先进材料领域,与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仍不小,而这些也是打造制造业强国的关键。
 


  转自:第一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中国制造需要破茧成蝶

    客观地讲,以前我们所认可的中国制造的“传统竞争优势”,是以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打拼为代价的。由于低端的中国制造多是走贴牌代工的路,以廉价劳动力建立起来的这种“优势”很容易被削弱。
    2017-04-26
  • C919首飞成功“新名片”助力“中国制造”迈向高端

    5月5日,C919首飞成功。中国高端制造的行业名单里,又加入了大飞机这张“新名片”。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创新驱动的主战场,“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对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2017-05-07
  • 飞向中国制造新高度

    。C919首飞成功,是我国商用大飞机走向成功的一小步,更是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步。随着我国商用大飞机逐步走向成熟,中国整体工业制造水平也将随之掀开新的一页
    2017-05-09
  • 人才强则中国制造强

    事实证明,只有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船舶制造业中来,造船业才能看到希望。目前放眼国内,流水线工人多、中高级技工少的问题在船舶制造业从业队伍中较为显著。
    2017-05-15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