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力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02-13





  2019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又要肩负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又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笔者认为,重点在政策、科技、基建以及金融方面发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今年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意义更加重大。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作用。“三农”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更需加强政府政策的优惠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到农村。要积极为农民、农企、农业减税降费,进一步降低农村生产生活成本,激发农村消费、农业生产的市场活力,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在农业全面对外开放进程中,要继续繁荣农村市场,提早预防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以及大宗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调整的外部冲击危险。要持续优化农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振兴农村产业,加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优质、绿色、特色,发挥农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以及逆经济周期缓冲作用。
 
  第二,积极利用高新科技的驱动作用。加强对农村经济的高新科技力量投入,对建设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二是加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推广服务等环节及农村发展各领域渗透、扩散,发展好农村现代服务业。三是持续推广农村电商。充分利用各类电商平台,提升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流通效率,努力打破市场小、地域偏、信息弱以及成本高等瓶颈,为农民生产增收、提升消费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加大宣传、普及和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对“三农”领域渗透率,助力精准脱贫,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更加便利。
 
  第三,借助弥补基建短板的拉动作用。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短板,今年应加快补齐。要积极结合扶贫攻坚战,加强农村交通、通讯、能源、水利灌溉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资金筹集等,促进城乡融合,改善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提升农村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同时,通过精准弥补农村基建短板,实现对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拉动。
 
  第四,着力提升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我国开展普惠金融的重要目标之一。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充分发挥银行信贷资金、财政拨款和公益性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要加强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对“三农”金融服务覆盖率,加强农民金融教育普及,帮助农民利用好各类金融资源,支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应当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机遇期,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企业家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保障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甄新伟)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让乡村振兴规划愿景成为美丽现实

    让乡村振兴规划愿景成为美丽现实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了时间表、路线图。
    2018-09-30
  • 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

    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

    “今年一号文件释放了明确的重农抓粮信号,就是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 5亿亩,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
    2019-02-21
  • 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力”

    为乡村振兴注入“智慧动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今后数字乡村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2019-05-31
  • 乡村振兴不能忽略“关键小事”

    乡村振兴不能忽略“关键小事”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重点规划和文件不断出台,重大行动和工程接连落地。不过,在推进过程中,如果在“关键小事”上失误,就会影响振兴大业的整体成色。
    2019-09-06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