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 帮外贸企业“留得青山”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6-28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快转内销市场准入、发挥有效投资带动作用、精准对接消费需求、做好融资服务和支持等方面推出十条举措,力挺出口产品转内销。


  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外需不振、订单减少、物流不畅等问题让我国外贸企业面临最直接的冲击和挑战。《意见》的出台,对于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保证。


  从短期来看,在外需不足不稳的严峻挑战下,支持出口转内销举措的出台,是帮助外贸企业渡过眼前难关的及时雨。我国拥有14亿人口规模的大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升级加快,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有充足的市场空间。商务部数据显示,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增长17%。这也充分说明,出口转内销是可行的选择,也有很大潜力可挖。


  从长期来看,支持出口转内销也有助于促进内外标准有效对接,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为外贸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比如,《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并将“三同”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外贸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各个国家的标准和要求都不相同,内外标准的统一,可以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对接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就高不就低,对于企业来讲,高标准、严要求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今年以来,中央层面、各部委曾多次出台出口转内销相关政策。4月15日,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出台两项税收优惠政策,暂免征收加工贸易企业内销税款缓税利息,暂免至年底;同时,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6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提出,在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商务部提出,支持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


  各项支持出口转内销的措施,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留得青山,赢得未来”。稳住外贸基本盘,让外贸企业现在有活干,疫情过去后,贸易主体还在,市场还在,外贸企业就能持续发展。


  对于外贸企业来讲,出口转内销的支持政策已经有了,能否转得了转得好,最终迎来转机赢得未来,还要靠练好内功。首先,无论出口还是内销,产品过硬是第一位的。保证质量,做好服务,对接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才能赢得消费者与市场认可。其次,要开拓新市场,用好新手段。变数往往与机会并存。危机中不能坐以待毙,而要主动发现和抓住新的市场机会。比如,受疫情影响,海外消费者的购物需求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不少企业就是抓住了跨境电商这一新模式新业态,取得了亮眼的销售业绩。今天结束的第127届广交会,为每家企业单独设立全天候24小时直播间。参展企业努力适应“云端”新玩法,利用新形式实现“出口转内销”,也为自身赢得发展新空间。


  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政府拉一把,政策扶一把,外贸企业也要主动作为,在开拓新兴市场、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我们定能共渡难关,迎来明天。


  转自:广州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知识产权实力是提振外贸信心之本

    知识产权实力是提振外贸信心之本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我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和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正在努力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
    2017-08-29
  • 大国精品为中国外贸赋能

    大国精品为中国外贸赋能

    在当前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外需疲软依然是阻碍中国出口增长重要因素之一的背景下,中国外贸企业唯有不断精细地打造研磨,方能以熠熠生辉的大国精品,在世界贸易竞争场上披荆斩棘。
    2017-11-30
  • 外贸呈两位数增长的底气何在

    外贸呈两位数增长的底气何在

    近日,中国海关公布了最新外贸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 14万亿元,增长15 6%,其中,出口13 85万亿元,增长11 6%,进口11 29万亿元,增长20 9%;贸易顺差2 56万亿元,收窄16 7%。
    2017-12-20
  • 经贸强国外贸转型不“单纯”

    经贸强国外贸转型不“单纯”

    商务部部长钟山给出了我国建设经贸强国的时间表:2035年前,基本建成经贸强国;2050年前,全面建成经贸强国。
    2017-12-3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