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亿元意味着啥? 增长2.3%何以实现?国家统计局局长解读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1-22





  国内生产总值(GDP)10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3.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国民经济情况。数据显示,中国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新台阶,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7%左右。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国是否如期实现各项经济目标?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后,2021年中国经济如何迎风上扬?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对此进行了解读。


  突破


  GDP突破百万亿元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2020年,我国GDP达到1015986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宁吉喆表示,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二季度GDP增长3.2%,由负转正。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


  对内来看,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10万亿元的台阶,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2020年又突破100万亿元。20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至10倍,成就举世瞩目。对外来看,目前测算的年平均汇率折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7万亿美元左右,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达到17%左右。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过去一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创造多个世界第一: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持续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


  过去一年,国内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嫦娥五号”成功登月并采样返回,“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开放运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载人潜水艇“奋斗号”下潜突破万米,量子计算机“九章”成功研制……科技创新的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增就业1186万人全年就业目标超额完成


  GDP宏观经济数据背后,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过去一年,我国民生保障是有力有效的,突出表现在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是就业扩大,二是价格总体稳定,三是收入继续增长。”宁吉喆指出。


  在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明显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


  在物价方面,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低于上年2.9%的涨幅,也低于3.5%左右的全年预期目标。其中,在备受关注的“肉篮子”问题上,2020年末,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猪肉产能的持续恢复,使得连续上涨了19个月的猪肉价格在四季度明显回落,整个食品价格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呈回落态势。


  在收入方面,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继续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


  进出口超32万亿元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货物进出口总额32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出口18587亿元,增长10.9%。三大需求之间,有涨有跌,实现了动态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消费总额同比下降,但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了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水平,消费仍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从增量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增强。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三季度加快了3.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增长2.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消费需求的动力也将进一步恢复。


  从进出口来看,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货物贸易正增长的经济体。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占到30%以上,高于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


  宁吉喆表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挖掘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潜力。我国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中等收入群体也是世界最大的,这将助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下一步,我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更好地发挥三驾马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积极作用。


  展望


  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的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并且完成的情况好于预期。”展望2021,宁吉喆表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而且正在显现。未来,中国经济向好有五大因素支撑。


  一是物质基础雄厚。目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工业主导作用增强,工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保障作用增强。这些是2021年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支持经济持续恢复、确保人民基本生活的强大物质基础。


  二是产业体系完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1年,面临不确定性的考验,我国完整的生产协作体系和配套能力将会继续发挥有效作用。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新的一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广阔的国内市场都是我们发展的立足之地和回旋空间。


  四是科技实力强大,我国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研发投入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专利申请国,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这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五是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劳动力供给规模居世界前列,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技能人才达到2亿人,研发人员总量也居世界首位。这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撑。


  宁吉喆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1年经济增长率预期或超3%


  2020年,我国实现了超预期的经济增长。对此,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18日举办的“国是论坛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提到,14亿中国人的巧干加实干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副院长白景明表示,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之间协调性非常强,这是一个非常抢眼的亮点。


  2021年,中国经济预期会达到怎么样的增长目标?宗良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建设很重要的一年。


  具体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现在新经济、数字经济发展很好,我国又开始需求侧的管理,这么一来,需求可能成为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力量。2021年,消费有望迎来较快速度的增长,甚至可能达到10%左右的增长,投资有可能达到6.5%左右的增长,出口或会受到影响,但仍会保持良好态势。


  白景明认为,2021年对中国来讲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增长还将保持平稳态势,增长率将超过2020年,3%以上是可预期的。白景明强调,中国经济基数比较大,经济增长背后是物质耗费的支撑,中国经济增长能有多高的增速还取决于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个循环的把握。


  转自:金羊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品牌建设让中国经济展现“活力”和“韧性”

    全球最大传播服务集团WPP和旗下的市场调研机构凯度华通明略20日发布BrandZ2017年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榜单,为观察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一幅生动图景。业内人士指出,依托品牌建设,中国经济正在展现“活力”和“...
    2017-03-23
  • “对中国经济无需太多担心”

    “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来源于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这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因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孙玮在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道。
    2017-04-10
  • 多项指标向好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或达6.8%

    根据安排,国家统计局将在4月17日发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与去年同期不同的是,对中国经济增长信心更强了。分析人士预计,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续延续去年四季度向好趋势,同比增长达6 8%,年内余下三季度增速将会逐步放缓至6 5%
    2017-04-10
  • 中国一季度经济延续回暖态势几成定局

    从近期政策动向以及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来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季度经济延续回暖态势几成定局,二季度至少不会出现明显的回调迹象。
    2017-04-10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