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行业高增长难掩“先天缺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8-12-04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的电池需求累积3593万度,同比增长1.1倍。其中乘用车表现较为突出,2017年乘用车总体看是占产量需求的68%和电池需求的37%,2018年乘用车总体看是占产量需求的86%和电池需求的63%。


  2018年新能源车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着补贴退坡、产能过剩、产品价格下降、上游原材料居高不下、安全问题频发等严峻考验,轮番的打击使得不少企业苟延残喘,也让不少企业痛定思痛,深思突围之道。


  需求增长 产能加剧集中


  2018年,新能源车实现爆发式增长,也拉动了电池销量的急速增长。根据最新数据整理发现,今年动力电池领域发展呈现出了需求急速增长、三元锂趋势明显、产能进一步集中等特点。


  据乘联会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的新能源车产量80.2万辆,同比增长71%。2018年1~10月的电池需求累积3593万度,同比增长1.1倍。其中乘用车表现较为突出,2017年乘用车总体看是占产量需求的68%和电池需求的37%,2018年乘用车总体看是占产量需求的86%和电池需求的63%。由此可见,新能源车(尤其是乘用车)产量的快速增加,拉动了电池需求的急速增长。


  同时,数据分析可见,在动力电池格局里,三元锂电池需求增长趋势明显。据数据显示,在整车产品电池需求特征上,数据显示,1~10月是80万台。其中占比较多的三元锂占比达到80.1%。另外,1~10月的三元锂电池占比达到59.9%,较2017年的44.6%提升15个百分点,2017年较2016年的24%也提升了22个百分点。而锰酸锂和钛酸锂的需求逐步减弱。


  据悉,三元锂电池的发展方向态势如此良好,和政策的引导密切相关。2017年3月发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0年的目标是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因此更新电池技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成为企业的发展首选。随着新能源补贴进入后补贴阶段,电池企业想要获得补贴就要进一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这也是企业大力发展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的重要原因。


  在电池厂家方面,在统计的39家企业中,可以看出2018年主力厂家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主力厂家表现依然出类拔萃。以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肥国轩、上海捷新、孚能科技、比克电池、力神电池、亿纬锂能等主力厂家为代表的企业中,其中宁德时代以34.7%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其次比亚迪22.9%、合肥国轩6.1%、上海捷新3.9%、孚能科技3.3%依次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


  从数据中看出,对比2016年、2017年市场占有数据(宁德时代22.7%、28.9%;比亚迪26.4%、15.5%;合肥国轩5.0%、5.3%;上海捷新0.4%、0.00%;孚能科技1.2%、3.2%),2018年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进一步集中,前10名主力企业占据约81.6%市场份额。


  缺陷明显 发展路上桎梏多


  针对今年以来动力电池领域发展呈现的形势,有业内人士认为,其一方面显示了电池行业发展之快,另一方面也显露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业内人士表示:“三元电池的原材料很多都分布在国外,而且很多被国际巨头们垄断。面对国内三元锂的强势发展,这将对中国电池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材料成本控制等方面带来直接冲击。”


  同时,国内的三元锂在材料和技术和外国龙头企业三星SDI、韩系LG化学和SK有差距,尤其是名次靠后的企业差距较为明显。中国企业后继追赶,仍然普遍处在中低端阶段,导致产品安全问题突出。除此之外,在原材料供应和价格上国外企业优势明显,例如国外已经普遍使用材料镍钴铝(NCA)材料,国内主流的电池企业还停在镍钴锰(NCM)材料532、622、811等产品型号。松下21700型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宁德时代则超过150美元/kWh。在政策完全退坡之后,外资企业和中国企业之间的较量就会明显。“如果前者价格低、产品好,新能源企业没有道理不选择。”


  对于龙头企业占据市场80%以上份额,前10名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兼动力电池板块总裁梁锐认为,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正面临电池供不应求、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态势。


  洗牌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除此之外,动力电池行业还面临产品价格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外资电池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等局面。不少专家认为这种情况下行业深度洗牌期也即将到来,而如何抓住机会生存、发展、突围则成了企业思考的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表示,电池企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和几年前新能源发展的初期的一窝蜂地涌进投机,抢占“蛋糕”的状态不同,行业洗牌也让企业能够良性发展,其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锂电池全产业链市场步入了动力电池驱动时代,已拥有从基础材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龙头企业基本能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同时新能源电池方面,在多个细分领域,国内企业先后打破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国产化。这是未来中国企业在成本上的一个优势。企业只要把握好自身优势发展,仍有机会突出重围。”


  业内分析师贾新光认为,产能过剩其实也是在对落后产能的淘汰。“企业要逐步淘汰老产品研发,积极推动产品技术升级,注重电池技术研发,开发更好的产品。”同时,贾新光认为,目前国际上特别是欧洲已经将动力电池发展方向放在固态电池方面,国内企业也应该在研发方面积极向这方面靠拢,这是国内电池企业的发展良机。


  业内人士对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表示充满信心:从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设备等领域,中国已有越来越多产业链企业开启全球化战略布局,海内外客户和市场开拓效果显著,已经跻身跨国巨头供应链。长远来看,新能源电池行业仍是一片新蓝海,就看我们如何把握和耕耘。


  2018年已接近尾声,动力电池行业风起云涌迎来洗牌,此时危难和机会并存。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谁能放胆勇抓时机、从容应对,洗牌期后方见英豪真面目。(时代财经)


  转自:中国有色金属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