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空前加大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需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14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石油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遇到了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7月2日,在2020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国际基建市场各类挑战和风险显著增加。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员企业停工项目接近40%,近50%的新项目开发被迫延迟。1—5月,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96.3亿美元,同比下降10.5%。”房秋晨介绍。

  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空前加大

  “由于各国均不同程度地采取封城等社交隔离措施,人员出入境和设备物资供应受阻,导致中国部分在建项目停工停产、新项目开发中断,企业生产经营和合同履约的风险加大。”房秋晨认为,目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空前加大。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呈快速蔓延和长周期的趋势,将严重影响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企业业务开发和生产经营。疫情期间,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失业率不断上升,部分国家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恶化,疫情引发的非传统安全风险日渐突出。

  二是国际基建市场短期下行趋势还在加剧。受国际经济下行、疫情全球蔓延、油价低位震荡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基建市场资本避险情绪升温,资金缺口将继续扩大。“疫情蔓延正加速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的可持续性,进一步限制其实施基建刺激措施的能力,许多国家政府被迫将有限资金投向了疫情防控、改善民生等领域,短期内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受到进一步抑制。”房秋晨认为。

  三是传统业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在具体操作层面仍面临较多困难。目前,传统的EPC、EPC+F业务模式面临巨大挑战,主要体现在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加大、金融机构暂缓放款、融资框架项目急剧减少,合作国普遍要求国际承包商通过投资参与其项目建设。

  “目前,中国企业项目融资主要依赖主权担保项目融资,次主权担保模式还难以被普遍接受。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国内对企业对外投资监管严格,审批程序和时限不能满足企业对外投资的决策需要。”房秋晨表示。

  避免行业整体业务规模出现较大下滑

  房秋晨指出,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第一,行业企业应在做好疫情防控、保障重点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培育业务新的增长点。一是妥善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评估研判项目风险,完善各项管控措施,保障人员健康安全。稳妥推进复工复产,加强合同索赔管理,强化合同执行和维权,妥善处理好与当地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尽可能将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加快投资拉动类项目开发力度,积极探讨尝试PPP、区域规划和综合开发、小比例投资入股等业务模式,加大对中高端新市场的开发力度。三是整合全产业链综合竞争优势,挖掘项目前伸后延价值和盈利点,尝试投建营一体化项目,重视项目投资、运维等环节收益。四是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国内优势产能走出去机遇,拓展新业务领域,把握传统基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等新基建发展机遇。五是提升整合国际资源能力,利用产业跨界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第二,政府主管部门给予行业发展更多的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持。 一是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不利影响,尽快研究出台针对企业金融纾困防御专项资金支持以及所得税减免或缓交等减负措施,对企业境外人员和重点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行业整体业务规模出现较大下滑。二是尽早落地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相关配套支持措施,加快出台财政、税收、投融资和保险等方面扶持政策,为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相关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行业支持力度。一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加大对无追索、有限追索项目融资模式的支持力度。二是优化项目风险评估体系,尝试更加灵活的投融资担保条件,根据项目融资需求和特点扩大施保范围。三是进一步扩大资金支持规模,降低信贷条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竞争力。四是根据境外投资项目具体情况,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承保理赔效率。(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