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县的振兴“秘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2-12-02





  澄城县打出防返贫监测、产业发展、人才聚集“组合拳”,让群众的日子更上一层楼;合阳县依托“乡里乡亲”情谊深,让乡村治理“大难题”迎刃而解;蒲城县以特色产业、金融手段、“三变”改革为抓手,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稳稳的幸福”;富平县干“柿”业、发“羊”财、“靓”乡村,让产业更兴旺、农民更富裕、农村更宜居;白水县借助科技和互联网的力量,打造苹果全产业链,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渭南,5个脱贫县因地制宜找到了各自的发展路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中,渭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乡村振兴列入全市“十四五”规划和“十项重点工作”的“大盘子”,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保障民生的底线任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三位一体”体制机制优势,立足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渭南样板”。


  推动产业布局结构


  由“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变


  向科技要粮,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甜头。这一点,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党支部书记薛金斗深有体会。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县里推广的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两项技术。


  “在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我们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托管之路,让零碎地连成大块田,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统一集中连片作业。”薛金斗说,“5335”和“3335”两项技术推广后,尽管今年夏季当地高温干旱,但李家洼村的玉米平均亩产仍达到750公斤,高产田地亩产有的达到1000公斤以上,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20余公斤。


  守住“米袋子”,鼓起“钱袋子”。渭南坚决守住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三条底线,始终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渭南市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科技强农”行动,大力推广应用“渭麦9号”种植和小麦宽幅沟播“3335”、玉米增密度提单产“5335”集成技术,在大荔、富平、蒲城等5个产粮大县划定核心种粮区域,打造60万亩粮食规模化生产核心区。全市2022年夏粮总产量1260717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769吨,增长了0.46%,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夏粮实现十八连丰。


  粮食丰产让群众鼓足了底气,特色产业发展则让群众收入节节高。白水苹果、大荔冬枣、富平奶山羊等8条农业全产业链共同发力,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同时,渭南市高度重视招商工作,每个县(市、区)每年培育引进3个产值过5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扶持壮大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


  县域活则全盘活。渭南市牢固树立“大抓县域、大抓基础、大抓特色、大抓协同”鲜明导向,成立市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构建立体联动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根基、增添动能。今年4月,渭南市第六次党代会审议通过《中共渭南市委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与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园区提档升级等重点任务,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和实现路径。


  推动农业发展模式


  由“传统思维”向“市场思维”转变


  “我们示范园75%以上的品种都是瑞阳和瑞雪,还有瑞香红、爱妃等其他几个新品种,特别受市场欢迎。现在我们都采用订单式销售,效益比老品种高出好几倍!”说起新品种苹果带来的高收益,白水县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焦锋语气中颇有些自豪。


  白水县苹果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建信介绍,今年7月4日,瑞香红苹果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的“瑞香红”国审证书。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优品种成为市场的“新宠”。“苹果种‘三瑞’,效益翻两倍”已成当地果农的流行语。


  “来,尝尝!我们的苹果不愁卖,大果10元一个,一棵树赚600块钱没问题。”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秋芳说。


  白水县秋林苹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以苹果示范园建设为切入点,以推广瑞阳、瑞雪、瑞香红等苹果新优品种为方向。该合作社新建新优品种选育园50亩、示范园300亩,推广栽植瑞阳、瑞雪苹果新优品种2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区栽植新优品种2万余亩。同时,合作社还大力推进机械化种植,实现了果树施肥、浇水、采摘全机械化。


  近年来,白水县先后涌现出白水县新农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美好家园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等上百家新型农村苹果产业经营主体。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采用“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新机制运行,全面带动白水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健康发展。


  据悉,渭南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征,积极实践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商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品牌化理念营销农业的“三化”发展路径。渭南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构建了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上下游主体有效衔接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主导产业全覆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群。截至2021年底,渭南市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130家,总销售收入实现66.3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白水苹果、蒲城酥梨、大荔冬枣等为代表的11个果品区域“金字招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由“补齐短板”向“提升品质”转变


  “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当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竟变成了股民,每到年底都能分到4000多元。”近日,蒲城县党睦镇孝东村村民张新文手拿一本红皮股权证,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我们孝东村股份总数为1628股,每股原始股值401.15元,我家4口人共持有4股,今年每股的股值增加到了1106.75元。”张新文说。


  近年来,蒲城县创新发展思路,通过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设产业园区,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沉睡资本”成为乡村发展的“活力源泉”。


  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为此,渭南市把筑牢农村改革、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三项支撑”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努力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渭南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人才“市引县用”“县引企用”,切实招揽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强化人才保障支撑,指导县级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截至目前,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20072人,高素质农民队伍已成为渭南市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转自:陕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 安徽六安:选准脱贫攻坚突破口

    安徽六安:选准脱贫攻坚突破口

    说起茶产业,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如数家珍:“以前村民们只是粗放型的种植、加工。现在村里围绕茶叶产业,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大大增加了茶农收入。”
    2017-05-17
  •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

    脱贫攻坚彰显中国力量

    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让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目标、一份承诺,更是一片饮水思源的初心,一个矢志不渝的决心,一份舍我其谁的信心,一颗...
    2017-05-22
  • 小媒鸭 助农发——安徽枞阳媒鸭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如今枞阳每年可销售媒鸭50万只以上、媒鸭咸蛋6000万枚以上,媒鸭产业年产值超亿元,数千户农户年获利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带动了上百户贫困户脱贫。
    2017-06-05
  • 两部门将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脱贫攻坚培训

    记者3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国家公务员局、国务院扶贫办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行政机关公务员脱贫攻坚培训的意见》。
    2017-07-04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